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2期

河南省1996~200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Analysisofresultsinsurveillanceofinfectionofbrucellosisduring1996~2003inHenanProvinceLJia-rui,HAOZong-yu,DENGWen-bin,etal(HenanProvincial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Zhengzhou450003,Henan,PRChina)摘要:目的掌握疫情动态,找出影响因素,评价防......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results in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n of brucellosis during 1996~2003 in Henan Province  L Jia-rui, HAO Zong-yu, DENG Wen-bin, et al  (Hen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engzhou 450003, Henan, P R China)

   

    摘要:目的  掌握疫情动态,找出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措施,提出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实践。  方法  根据历史疫情分布和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在全省不同区域选择若干布病疫情监测点,采用统一的方案进行连续监测。  结果  各年度各监测点均存在不同程度人群感染,1996~2003年呈突然升高又缓慢下降趋势,2002~2003年发病人数则显著增多。病人和感染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中部疫区。  结论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新传染源的大量输入,原有传染源净化不彻底,人群免疫水平下降,以及疫区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等都对疫情产生重要影响。针对不同疫区疫情特点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727(2005)02-01-03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影响内外贸易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羊、牛、猪等饲养家畜,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播。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主要传染源为各种羊只,1950~1970年代全省有70余个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布病流行,经过多年防治,1980年代初期全省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此后随着国内和局部地区疫情变化而出现波动和回升[1]。根据卫生部、农业部《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要求,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找出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措施,提出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实践,河南省在各地设立了若干布病疫情监测点常年开展工作,现将 1996~2003年度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监测内容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  根据河南省布病历史疫情分布和各地畜牧养殖业发展状况, 1996~2003年共设省级监测点7个,分别为西部的灵宝市、陕县、偃师市,北部的林州市、安阳县,西南部的叶县和西北部的博爱县。每个县(市)选择2~3个乡为固定监测点连续监测,其它乡可作为流动监测点,每年轮换抽查其中的2~3个。中部的郑州市为国家级监测点,按全国统一监测方案要求进行。

    1.2  监测对象  主要为监测点内7~60岁,与传染源接触较密切的人群,如兽医,饲养、屠宰、皮毛乳肉加工人员以及养羊农户家庭成员等。

    1.3  监测方法  ①收集与布病有关资料。②确定的监测对象先登记造册,尔后作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③血清学检查,对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发热或有疑似布病症状者及布病高危人群采血作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SAT)。④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判定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以上各项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卫生部、农业部编写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中有关规定进行。

    2  监测结果

    各年度和各监测点布病疫情监测结果分别见表1、表2。

    表1  1996~2003各年度布病监测结果                    (略)   

    表2  1996~2003年各监测点布病监测结果                 (略)

    1996~2003年全省各监测点共作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71 649人,阳性1 969人,阳性率275%;血清学检查5 225人,阳性439人,阳性率840%;确诊新发病人336例。

    3  讨论

    表1显示各年度人间感染发病情况。人群感染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率)1996~1997年维持较低水平,1998年突然升高,此后稍有波动逐渐下降,2002~2003年降至最低。1998年的升高与北部的安阳县、林州市首次被纳入监测点有关;而感染率的逐年下降则与监测点内人群卫生防病知识的提高、防治措施的加强以及既往感染者不再作为监测对象有关。从重点人群血清学检查结果和发病情况看,1996~2001年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平稳波动,而2002~2003年在人群感染率较低的情况下发病突然增多,考虑与流行菌株的毒力和致病力较强以及群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表2显示各监测点感染发病情况。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北部(林州市、安阳县)、西部(偃师市、灵宝市、陕县)、中部(郑州市)、西北部(博爱县)、西南部(叶县);发病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中部。

    灵宝、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历史疫情较重,地理地貌和自然景观类似于黄土高原,有荒坡、河滩、草场,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较发达,尤其是羊只饲养和需求量大,近年来传染源流动频繁,且以输入为主,为布病活动疫区。偃师市位于洛阳盆地,其南部丘陵半山区和北部邙岭为传统的羊只饲养放牧区,本地传染源未得到彻底净化,同时也有小批量未经检疫的外地羊只输入。该区域连年监测均有感染和发病,主要是由于其自然环境、地理地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均有利于布病发生,应作为河南省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贯彻以畜间免疫为主的方针,加强全方位的防治措施的落实。

    林州市、安阳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林州市为布病散发区,安阳县因1997年出现人间首例布病被列入布病疫区。受封山育林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畜牧业有一定规模但发展不快,传染源流动性也相对较小,由于毗邻外省布病活动疫区,受其影响自1997年以来疫情渐趋活跃[2]。监测显示该地人群感染率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发病,经采取防控措施后,近期感染发病已有回落,应进一步把好传染源输入关,同时做好病畜检疫、淘汰工作。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辖六县(市)六区,西部为丘陵、山区,适宜放牧,东部为平原。该市历史疫情以西部的登封、巩义为重,羊只饲养量和流动性也比较大,近期感染发病多分布于此,主要是由于既往疫点未得到彻底净化,传染源长期积聚达到一定数量,再加上新的传染源输入,河南省中部疫区情况多类似于此[3],应以净化为主,同时严防输入。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历史疫情较轻,为布病散发区,因紧临山西省疫区,且为交通要道, 1986~1990年曾被列为省级布病疫情监测点,在此期间疫情一直稳定,后暂停监测。该县有多处回民聚居区,近年来从事屠宰和皮毛及肉食加工的职业人群增多,周边地区疫情复燃,2000年起恢复其监测点工作。监测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发病,应密切注意疫情动向,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扑灭疫情。

    叶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大部为平原,南部有少量丘陵,以农业为主,布病历史疫情较轻,为散发区,但近年来从事屠宰和肉食加工的职业人群增多,且受到活动疫区方城县的威胁[4]。监测显示该县人群感染率较低,未检出新发病人,应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防护。

    监测结果提示应开展布鲁氏菌种型和毒力的相关研究,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感染和发病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郝宗宇.目前河南省布氏菌病疫情与对策[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8,17(1):59~60

    [2] 余要勇,高平,张栓虎,等.安阳市1997~2001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18(1):50~51

    [3] 杨建国,赵妮.郑州市1995~1999年布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0,15(11):419~420

    [4] 申宝霞,吕家锐,李春,等.叶县199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1998,13(10):封2

 作者单位: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作者简介:吕家锐(1963~),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

作者: 吕家锐,郝宗宇,邓文斌,张爱梅,宋振清,唐晓燕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