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东莞市1994~2004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摘要:目的分析东莞市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4年疟疾疫情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4~2004年东莞市共发现疟疾4624例,年均发病率为9。其中输入病例1689例,占36。...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prevalence of malaria in Dongguan City from1994to2004.

  CHEN Ping-hua,ZHONG Yi-fei.

  (Donggua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ongguan523000,Guangdong,P.R.China)
     
      
  摘要:目的 分析东莞市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1994~2004年疟疾疫情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994~2004年东莞市共发现疟疾4624例,年均发病率为9.75/10万。其中输入病例1689例,占36.52%;本地感染病例2935例,占63.48%。在本地感染病例中,本地居民发病786例;外来民工发病2149例。在全部病例中,以间日疟为主;病例集中分布于虎门镇、厚街镇、长安镇及其周围丘陵地带,其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79.86%。 结论 由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东莞市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83.00%以上病例发生在外来人口。为了控制疟疾流行,必须对重点地区的外来民工做好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病人检查疟原虫。
   
  关键词:疟疾;流行状况;流动人口
   
  1981年以前,东莞市的疟疾发病率已经降到较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剧增,1985年后疟疾疫情明显回升。为了解东莞市近10多年来疟疾流行特点,为今后做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东莞市1994~2004年的疟疾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1994~2004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表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由东莞市统计局提供。
   
  1.2 疟疾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及《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
   
  1.3 疟疾病例分类标准 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流动人口,在当地居住14d以上发病者为本地感染病例,不足14d发病者为外地输入病例。

  2 结果
   
  2.1 疟疾发病率 1994~2004年,共发生疟疾4624例,年均发病率为9.75/10万。1994年发病率达1981年以来最高峰(74.59/10万),此后疟疾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表1。
   
  表1 1994~2004年东莞市疟疾发病率(略)
   
  2.2 疟疾病例分类 在4624例疟疾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2935例,占总病例数的63.47%;外地输入病例1689例,占36.53%。在本地感染的2935例中,本地居民发病786例,占26.78%;外来人口发病2149例,占73.22%。在全部病例中,除37例为未分型外,其余全部为间日疟,其比例高达99.12%。
    
  2.3 季节分布 1994~1996年是疟疾发病的高峰期,这3年间的疟疾发病数占10年发病总数的72.38%,以后随时间的增加发病减少,到2004年疟疾发病数降到29例。疟疾病例按月份统计,每月都有病例发生,高峰在6~10月份,这5个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72.00%。

  2.4 地区分布 病例集中分布于虎门镇、长安镇及其周围丘陵地带,其中虎门镇584例、长安镇867例、厚街1093例。3镇(区)10年累计发病2544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55.01%。
   
  2.5 职业分布 疟疾病例主要发生在外来民工,外地民工病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3.00%(3838/4624);外来人口病例主要是采石、建筑、造林、筑路、种养等民工,占外来人口病例总数的52.44%(2425),工厂工人的病例也占14.23%(546)。本地居民病例以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为主,占本地居民病例总数61.83%(486),其次为学生和工人,占29.26%(230)
   
  2.6 年龄与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6岁。病例以青壮年为主,16~50岁的病例共3458例,占总病例数的74.78%。1994~2004年本地人群发病786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高峰人群在21~50岁,占病例总数的69.9%,其中21~30岁占发病总数的58.4%。外地民工发病3838例,发病高峰人群在21~40岁,占病例总数65.7%,其中21~30岁的占发病总数的52.5%,不论是本地人群还是外地民工,<10岁或>60岁人群发病均低于10%。疟疾发病男女之比本地居民2.4:1;外地民工3.7:1,分析主要与男性多从事基础建设工程,野外作业多,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差有关。
   
  2.7 历年情况血检 从血检结果来看,1994~2004年,全市共血检发热病人318426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人数11001人,平均阳性率为3.45%。其中,外来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4.68%,显著高于本地居民(P<0.05),见表2。
   
  表2 东莞市1994~2004发热病人疟原虫检查情况(略)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发病率远高于本地人口 1994~2004年东莞市共发生疟疾病例4624例,其中流动人口病例为3838例,本地人口病例为786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00%和83.00%。也就是说,所有疟疾病例中约4/5是流动人口,本地人口只占1/5左右。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本地人口,发病者中74.78%以上是16~50岁的青壮年。
   
  3.2 流动人口疟疾控制方法 1994年起,采取控制传染源与媒介并重的以健康教育为主的行为干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治重点为石场、种养场、建筑工地。针对传染源流动性大的特点,对现症病例全部做个案调查,及时根治;1994年至今,通过教育民工使用蚊帐,用药物喷杀蚊媒及其孳生地,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流行;1994年借创建国家城市之机,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大搞灭蚊除害的爱国卫生运动,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流行。后来这些作为东莞市疟疾预防控制的常规策略,疟疾逐年下降,到2001年降到1.08/10万以下,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3.3 疟疾可能再次侵袭 目前疟疾发病在我市呈低发病区的特点。由于大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类人群涌入东莞,使易感人群明显增加,本地人群的生活和环境发生变化,加之本地原为疟疾疫源地,传染源的扩散和输入明显,可能导致本地疟疾再次爆发流行。
   
  因此存在传疟媒介、自然环境适于疟疾传播的地区,疟疾控制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疟疾预防措施;对重点地区的外来民工做好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疟疾病人疟原虫检查,这些都是控制疟疾流行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程锦泉,李耀培,周丽.深圳市移民疟疾流行状况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3):186~187.
   
  [2]张巧利,夏宪照,陈婉文.东莞市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特点的对比分析[J].疾病监测,2001,16(6):223~224.
   
  [3]黄祺林,周洁娴,张满城,等.广东省宝安县山区采石场的疟疾传播强度[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2,10(2):124~127.

作者: 陈平华,钟逸菲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