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肇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探讨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目前肇庆市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概况、艾滋病病毒感染方式及今后的防控策略。方法分析2000~2004年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和专项调查等资料。结果肇庆市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方式以吸毒、性传播和医院感染为主,并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趋势。结论鉴于目前艾滋病传播趋势的变化,应在加强监测力度,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 探讨目前肇庆市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概况、艾滋病病毒感染方式及今后的防控策略。 方法 分析2000~2004年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和专项调查等资料。 结果 肇庆市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方式以吸毒、性传播和医院感染为主,并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趋势。 结论 鉴于目前艾滋病传播趋势的变化,应在加强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的基础上,实施以行为干预与卫生知识宣讲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
   
  关键词:艾滋病;防控;策略
   
  Discussion on the prevalent status of AIDS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Zhaoqing City.

  DENG Zhong-ming,CHEN Fa-ying.

  (Zhaoqing Municipal Institute for Control of STD and Dermatosis,Zhaoqing526020,Guangdong,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ectious situation,transmission mode and of HIV/AIDS,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in the future. Methods The data concerning monitoring of HIV/AID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transmission mode drug abuse,sexual behavior and the hospital infection.The tendency of transmission of HIV/AIDSwas spreading from high risk population to general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 work of monitoring of HIV/AIDS be strengthened and integrated measures in-cluding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be carried out.
   
  Key words:HIV/AIDS;Prevention and control;Strategy
      
  自1981年美国报告了首例艾滋病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艾滋病已蔓延到全球各地,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疾病,在全球是第四位的杀手。肇庆市1992年发现首例从境外感染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已于2000年3月发病死亡),以后的几年内一直未发现新发病例,直至到1999年9月,再次发现本地感染的艾滋病毒携带者,1992~2004年12月份止,共发现艾滋病毒携带者及患者135名,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现就肇庆市艾滋病的流行现况与防控策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肇庆市2000~2004年HIV/AIDS常规、哨点监测和专项调查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概况 1992~2004年12月份止,共发现艾滋病毒携带者及患者135名,其中静脉吸毒者81例,性接触传播4例,不详50名。艾滋病毒感染者分布相对分散,涉及除鼎湖外的所有县(市)区,其中封开17名,四会15名,广宁19名,德庆17名,端州19名,怀集9名,高要39名。以男性为主,男115名,女20名。这些感染者中已经有14人死亡,其中12人因病医治无效死亡,2人被人谋杀。

  2.2 艾滋病病毒感染特点
   
  2.2.1 发现地统计 135例艾滋病感染者中,血站发现12例,医院20例,劳教所哨点81例,各级疾控中心11例,外地10例,其他发现1例。
   
  2.2.2 目前传播途径以吸毒为主 肇庆市和全省情况一样,吸毒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肇庆市自2000年开始在市劳教所开展吸毒人群监测,情况及分析见表1。
    
  表1 肇庆市2000~2004年HIV哨点监测情况(略)
   
  注:*劳教所1999年发现1例,2003年有8例为非监测期间发现,劳教所哨点合计共发现81例。
      
  2000年市戒毒所的吸毒者中HIV阳性率为0.38%,2001年为3.89%,2002年为7.63%,2003年为4.64%,2001年比2000年提高了10倍,2002年比2001年又提高了一倍,说明HIV在吸毒人群中传播速度极快,如不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形势将更加严峻,但2003年、2004年阳性率有大幅度下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市劳教所今年很少收云浮的犯人,而往年阳性者主要来自于云浮。
   
  HIV阳性吸毒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说明HIV感染以青壮年为主 [1] ,这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今后应加强对青少年在毒品及艾滋病方面的宣传教育 [2] ,从而有效地控制HIV在青年中的传播。
   
  通过几年对市戒毒所吸毒人员HIV监测,基本掌握了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今后应继续完善监测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根据。

  2.2.3 性传播是引起大范围人群感染的因素 2003年市疾控中心在市区暗娼中开展HIV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201名暗娼,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但由于监测工作的范围有限,艾滋病是否已在肇庆市性乱人群中传播还未能确定。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封开2例、高要1例由市血站在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检测出来的,其传播途径很有可能就是通过性传播。肇庆市艾滋病毒携带者中,性接触传播4例,不详50名,这50名传播途径不详的携带者也极有可能为性传播。这提示艾滋病毒已经在肇庆市普通人群中传播,如不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HIV的监测,以及血液、血液制品的监测,艾滋病毒很有可能感染无辜人群。根据世界上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可知,艾滋病的流行规律为:同性恋→静脉吸毒者→妓女→嫖客→家庭妇女→儿童,由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发展。其中,由于静脉吸毒者本身行为的特殊性,其必然有嫖娼史,静脉吸毒者将艾滋病毒传播给妓女再传给嫖客后,其发展趋势非常迅猛,危害也将扩大到整个人群。所以性接触传播将是未来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目前不对暗娼进行有效地监控,艾滋病的传播将势不可挡。

  2.2.4 医院感染问题值得关注 在监测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7例是在医院诊疗过程中发现,而一旦发生医院对艾滋病的监测不力或医生责任心不强、相关知识匮乏,也会扩大艾滋病毒的传播范围,加快其传播速度,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国内其他省份已经发生因手术输血感染艾滋病毒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广东省也发生了医院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感染HIV的医疗事故

  3 防控策略探讨
   
  为了更加有力、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结合肇庆市的实际情况,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强领导,实施综合治理。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其成员包括政府、卫生、宣传、文化教育、财政、公安、司法、劳动、民政、交通旅游、科技、计委、海关等部门。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肇庆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0~2010年)》的各项措施 [3] ,各施其职,密切配合,实施 综合治理。
   
  3.2 加强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中心血站的血液艾滋病监测及医疗单位血制品监测,杜绝医疗感染艾滋病事故发生。同时,对发生HIV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监测。如对全市娱乐服务从业人员、各戒毒所及劳教所人员等进行长期的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性病防治管理,落实性病监测和防治的各项措施。
   
  3.3 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传播;规范性病防治管理;落实性病监测和防治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液制品及医源性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3.4 根据肇庆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预防上以宣传教育为主,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在研究上以应用研究为主。
   
  3.5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艾滋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和心理咨询服务以及针对有高危行为人群的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尽可能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帮助,在减少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家庭成员的社会歧视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3.6 保证艾滋病防治经费。当前肇庆市的艾滋病防治急需增加检验设备、加强公众宣传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和发病病人的医治。
   
  参考文献:
    
  [1]余兰,钟永云,李小平,等.106例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研究[J].新医学,2002,6(33):344~345.
   
  [2]陆焯平,朱作金.流动人口AIDS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2):99~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R].1998,11~12.
    

作者: 邓仲明,陈发颖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