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6期

坏疽性脓皮病2例报告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坏疽性脓皮病临床特征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2005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曾在某医院按天疱疮治疗,效果不佳。诊断:坏疽性脓皮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临床特征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2005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15岁,学生。因全身起水疱、溃烂、结痂伴发热6月入院。6月前左臀部起一黄豆大结节,表面有水疱,水疱很快破溃、结痂,伴发热,体温高达40℃。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和口服百服宁后,退烧,但皮疹不消退。1个月后左手臂亦出现结节、水疱、溃烂、结痂、发热,之后躯干、四肢相继出现同样皮疹。曾在某医院按天疱疮治疗,效果不佳。7年因臀肌挛缩症行松解术,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T 38.2℃,Bp 110/7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四肢、双腋下、腹部、臀部及腹股沟散布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潜行性溃疡,表面结黑褐色痂或黄色痂。四肢散布黄豆淡红色结节,有压痛。部分溃疡边缘可见黄豆大松弛性水疱,尼氏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肾功能、血电解质正常,肝功能:ALB 26.9g/L(正常35~55g/L )GLB 40.9(正常35~55g/L )。溃疡面细菌培养可见聚团肠杆菌生长。ANA、DS-DANA、ENA均为阴性。右上肢溃疡处病理检查结果:切片中央可见表皮坏死,下方血管充血、栓塞形成及纤维性渗出,真皮全层可见片状密集淋巴细胞围管性浸润,浸润深达皮下脂肪层,浸润细胞包括少量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呈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表现。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治疗:先锋霉素V3.0 1次/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 1次/d, 静脉滴注;氨苯砜50mg 2次/d,口服;紫草油外用。治疗14d,躯干、四肢溃疡大部分愈合,结节、水疱消退。
   
  例2,男,40岁,农民。因会阴部溃烂伴疼痛2年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腹股沟起一米粒大丘疹,不痒不痛。数天后丘疹增大为结节,并出现红肿热痛,结节很快破溃形成溃疡。自中草药和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溃疡逐渐扩大。半月前某江湖医生给予不知名药粉外用后,溃疡迅速扩大蔓延至会阴和臀部,疼痛剧烈,无发烧。既往史和家族史无特殊记载。体检:T 37.3℃,Bp 120/78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右腹股沟、会阴部至右侧臀部可见约17cm×5cm呈带状分布巨大潜行性溃疡,边缘隆起,境界清楚,表面有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左腹股沟、会阴部、臀间沟、左侧臀部散布核桃至蚕豆大小的溃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1g/L,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ESR、ASO、RF、免疫球蛋白正常。溃疡面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左臀部溃疡处病理检查结果:见一溃疡形成,表面由中性粒细胞和变性胶原组成的坏死区,溃疡两侧表皮棘层肥厚并可见海绵形成,真皮乳头明显水肿并形成表皮下水疱,溃疡下方真皮内可见弥漫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围管性浸润,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管壁破坏、红细胞溢出和核尘。诊断:坏疽性脓皮病。治疗:先锋霉素V3.0 1次/d,静脉滴注;泼尼松15mg 3次/d,口服;氨苯砜50mg 2次/d,口服;局部给予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液湿敷、美宝包敷、红光照射。治疗33d,臀部腹股沟、会阴部溃疡大部分愈合出院。

  2  讨论
   
  1930年Brunsting首次报告本病,描述是一种皮肤复发性破坏性疼痛性溃疡。病因尚未明确,因常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疱疹样皮炎、骨髓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故认为本病可能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PG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患者有细胞免疫损伤和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在PG溃疡中白介素-8表达过度,目前认为本病可能属免疫介导性疾病[1]。本病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9岁最为多见,女性更易患。但国内杨晓红[2]等报道13例PG,男女患者之比为1.6:1,和国外的报道不同。初起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在短期内迅速坏死,形成溃疡,境界清楚,边缘皮肤呈紫红色,水肿,溃疡基底呈红色颗粒状肉芽面。皮损好发于颈、面、四肢,局部疼痛明显。临床上坏疽性脓皮病分4型[3],即溃疡型、脓疱型、大疱型及增生型。以溃疡型最常见,主要并发症为关节炎、炎性肠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脓疱型PG最常见于活动性炎症性肠病;增生型PG常不伴发系统疾病,预后较好,大疱型PG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相关,预后不良[4]。约50%患者伴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沉增高,其他大多数的检查结果为其伴发。
   
  PG的有效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菌素A、沙利度胺等)、免疫调节剂(如人免疫球蛋白、英利昔、干扰素等),秋水仙碱、烟碱、色甘酸二钠也用于治疗PG[5]。局部治疗包括搽药、湿敷、冲洗、局部注射等,可起到减轻疼痛、预防继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糖皮质激素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环孢素皮损内注射、4%色甘酸钠、0.05%氮芥外用均有效[6]。近年来国外采用抗肿瘤坏死因子A单抗(Infliximab)3以及局部外用他克莫司(FK506)4治疗取得成功的报道。我们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和氨苯砜口服,局部按烧伤处理,治疗2例PG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Su WP, Davis MD, Weenig RH,et al. Pyoderma gangrenosum: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J].Int J Dermatol,2004,43(11):790~800.

  [2] 杨晓红,杨发枝,杨士华,等.坏疽性脓皮病13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18(2):125.

  [3] PowellFc,SuWPD,PerryHO,et al.Pyo2dermagangrenosum:classificasion and man2agement[J].J Am Acad Dermatol,1996,34:395.

  [4] Koester G,Tarnower A,Levisohn D,et al.Bullonspyodermagangrenosum[J].J Am Acad Dermatol,1993,29:875.

  [5] .顾有守.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3):202~204.

  [6] 田洪青.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21(7):541~543.


作者单位:海南省皮肤病医院皮肤性病科,海南 海口 570206.

作者: 王爱民,黎文,杨先旭,杨斌,刘巧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