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9期

陕西省调查处理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告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登革热。输入性。China)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登革热;输入性;白纹伊蚊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in northern part of China.

  WANG Jing-jun, WANG Li, DENG Yong, et al.

  (Shaanxi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i’an  710054, Shaanxi Province, P.R.China)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本文搜集陕西从2005年9月到2007年6月先后三批赴东南亚从事野外作业的劳务返回共86人,回国后8人被确认为登革热,9人被确定为登革热隐性感染,在采取隔离传染源和防蚊灭蚊等措施后,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分别搜集陕西省2005年9月中旬赴印度德里从事电力建设、2006年9月下旬赴柬埔寨金边从事建筑和2007年6月下旬赴柬埔寨戈公省从事水利勘探工作的返回人员和返回后的发病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并选取与返回后未发病人员相同年龄、性别但未曾出国且从事室外作业的农民50人作为对照人群。

  1.1.2  陕西关中地区的蚊虫种类和密度。

  1.2  方法

  1.2.1  对所有返回后临床疑似的登革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检测登革热患者特异性IgM、IgG抗体和病毒RNA;对同期返回的未发病人员进行隔离观察,检测登革热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照人群登革热特异性IgG抗体;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

  1.2.2  使用美国Cortez公司的Dengue IgM/IgG硒标试剂、德国IBL公司的Dengue IgG ELISA试剂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登革热病毒RNA引物,进行登革热特异性IgM、IgG抗体和病毒RNA扩增检测。

  1.2.3  媒介监测  分别在陕西的西、中、东部,采用容器法、帐诱法进行蚊虫种类和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1.2.4  传播媒介控制  由宝鸡市传染病医院、西安市唐都医院传染科对患者进行防蚊隔离治疗,由原籍地的疾病控制人员督促返回人员使用蚊帐、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传染源传播病毒;对患者家庭周围100米范围进行氯氰菊酯灭蚊处理。

  1.3  资料分析  使用 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史  2005年9月中旬从印度德里返回人员6人中,在返回当日发病1人,第3日发病2人。患者自述在印工作月余,德里有登革热流行;2006年9月下旬从柬埔寨金边返回10人中,1人在返回后第4日发病,自述在柬工作2年,金边有登革热流行;2007年6月下旬从柬埔寨戈公省返回人员70人中,在返回当日发病1人,第3日发病1人,第4日发病1人,第12日发病1人,另有4人在返回后4~12日内被确认为疟疾,所有患者在柬工作1~2月,戈公省流行登革热和疟疾,一行70人在柬时曾有8人发热。

  2.2  病例诊断

  2.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赴柬埔寨务工70人中13例疑似登革热患者临床体征和实验检测结果(略)

  2.2.2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8例为登革热[1],其中1例核酸鉴定为I型登革热,4例为疟疾,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2.3  返回者与对照人群的登革热隐性感染调查  对2007年6月下旬从柬埔寨戈公省返回人员70人中的62名从柬返回但未发热者和国内对照50人,用Cortez和IBL公司的两种登革热试剂检测[2,3],返回者中发现9人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G阳性,对照中无阳性,证实从柬返回者中存在登革热既往或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比例12.86%,赴柬人员中登革热总感染率为18.57%。

  2.4  密切接触者观察  对198位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15d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发病者。

  2.5  登革热媒介监测  调查199户,发现阳性容器数141,布雷图指数为70.85;调查积水1265处,发现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积水412,阳性率32.57%;帐诱37人工时,捕白纹伊蚊317只,每人工时8.57只,显示陕西省存在登革热传播的媒介基础。

  3  讨论

  登革热发病在中国北方以往报道的很少[4,5,6]。但近年来,中国派往登革热高发国家的务工人员增加,野外作业和防蚊设施的缺乏,短期内就可感染登革热病毒,回国后发病的案例屡有发生。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临床医生对登革热并不熟悉,容易漏诊和误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贻误治疗和隔离控制机会。若输入性病例发生在非蚊虫繁殖期,贻误造成登革热传播的可能性不大。若输入性病例发生在蚊虫繁殖期,贻误登革热诊断,可能会引起疫情扩散,这在我国广东、浙江和福建省都曾发生[7~10]。所以,对临床医生进行登革热知识培训,并强化他们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的病人询问外出地及疾病流行情况是十分必要的。登革热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史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阳性是关键依据。国内目前无血清学检测试剂[2,3],而登革热病毒分离和RNA扩增在医院难以做到,这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登革热构成侄俈。随着赴高发国家务工人员的增加,输入性登革热也会越来越多,早日研发国产血清学检测试剂十分迫切。尽早掌握从登革热高发地返回务工人员的情况,对在第一时间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人,隔离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在蚊虫繁殖季节,构筑由劳务-检疫-卫生机构组成的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控制屏障是可行的,即劳务输出组织及时将登革热高发国家返回的务工人员通知检疫机构,检疫机构加强对返回务工人员的监控,并及时通告卫生部门,卫生部门通过实施潜伏期监控、发现并隔离治疗病人、宣传教育群众、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即可阻断登革热传播,杜绝二代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钟杰,沈阳.登革热误诊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541~1542

  [2]李华,吴健,颜钟 等.2钟登革热抗体检测试剂应用评价[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55~56

  [3]高睿,周筱,周年潮 等.贵阳口岸人群登革热病毒抗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57~59

  [4]吴烽,钟玉清,陈胤瑜.登革热传入性风险评估体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964~1966

  [5]殷文武.我国登革热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11:268

  [6]郝宗宇,李晓红,马景芳 等.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调查处理[J].河南预防医学,2006,17(1):62~63

  [7]陈敏红,王依妹,林艳 等.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95~96

  [8]张海林,张云智,冯云 等.云南省2005年登革热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62~1163

  [9]范子凡,李文杰,杨流苗 等.广东阳江市2001和2006年两次登革热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7(3):35~353

  [10]李铁钢,刘于飞,秦鹏哲 等.广州增城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6,7(3):266~268


作者单位: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作者: 王敬军,王丽,邓勇,余鹏搏,王勤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