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0期

4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 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351例(占76.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13例(占46.5%)。 结论 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2004年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联合颁发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海南省人民医院从2004年2月开始开展ADR监测工作,共上报了764份药物疑似不良反应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医院ADR的特点,提高临床对用药安全性的认识,降低用药风险,对收集到的458例门诊ADR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院ADR监测组收集到的门诊有效ADR报告458份。

  1.2  方法

  1.2.l  录入与处理  用Excel 2003录入,SPSS11.5软件统计处理。

  1.2.2  数据分析  对458份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可疑药品分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 ADR分类、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发生ADR的458名患者中,男性226例,女性233例;将患者年龄划分0~20岁、21~40岁、41~60岁、>61岁4个阶段,构成比分别是22.7%、40.8%、23.1%、13.1%,其中未标明占0.3%。年龄最小者56d,最大者87岁。患者有ADR既往史为31例,占6.8%,不详者占27.5%;有ADR家族史13例,仅占2.8%,不详者为35.4%。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  458份ADR报告涉及药物13大类,共147个中西药品种(参照《药物临床信息参考》分类)。其中单一用药382份(占83.4%),合并用药者76例(占16.6%),药品数最多为4种。

  2.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分类及发生频率  可疑抗感染药中抗菌药物占主要部分,共涉及抗菌药6大类33个品种,位居前4位的依次是加替沙星57例,头孢曲松52例,阿奇霉素48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4例,其构成比详见表1。

  表1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及发生频率(略)

  2.4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本文分析的458份ADR报告表中涉及7种药物剂型和4种给药途径。用于静脉给药的粉针剂有201例(43.7%),注射剂有150例(32.6%);用于肌肉注射给药的注射剂有6例(1.3%),粉针剂有2例(0.4%):用于口服给药的片剂49例(10.7%)、颗粒剂27例(5.9%)、胶囊剂16例(3.5%)、分散片剂7例(1.5%);用于外用的软膏剂2例(0.4%)。

  2.5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见表2。

  2.6  ADR评价结果  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因果关联性标准》进行判断。在458份ADR中,评定为肯定者17例(3.6%),很可能者292例(63.8%),可能者135例(29.5%),可能无关者5例(1.1%),待评价者9例(2.0%)。在ADR因果关系评价标准中,“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且ADR再次出现”,但在临床上一旦怀疑该药品发生了ADR,临床医生往往不会再选用该药,因此,调查中“很可能”、“可能”的结果较多。

  2.7  ADR转归  治愈190例(41.5%),好转233例(50.9%);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432例(94.3%),使原患疾病病程延长2例(0.4%),病情加重1例(0.2%)。

  3  分析与讨论

  3.1  患者因素  从性别来看,发生ADR的例次女性与男性基本持平,女性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来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0~20岁和21~40岁组最多,占63.5%。这是因为此次ADR报告主要来自门诊药房,而门诊的就诊人群以儿童和青壮年患者为主,中老年患者门诊治疗相对较少。这也与门诊药房注意患者退、换药有关。通过退、换药及时发现ADR,并将临床医生填写的ADR报告表作为退、换药的依据,同时也督促临床上报ADR,最大可能的收集ADR报告。

  表2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略)

  3.2  引发ADR的主要的药品种类  分析发现,引发ADR例数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占总例数的66.3%。这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抗感染药物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特别是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深受临床医生喜欢(见表1)。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增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早在2004年8月卫生部就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临床医生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明确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造成抗感染药物的滥用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多。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有16个品种(占11.0%)、28例报告(占5.7%),低于相关文献报道水平[1~3]。其中苏肝宁注射液引起的ADR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引起的ADR6例。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虽有所下降,但仍不能忽视,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不容性微粒较多,某些制剂还含有致敏作用的鞣质和蛋白质[4],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检验标准,这些都造成了中药制剂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多且严重。鉴于中药制剂引起ADR的风险高,提醒临床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

  3.3  引发ADR的主要的给药途径  引发ADR的主要的给药途径是静脉输液,351例,占到总例数的76.3%。这主要是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肉毒素等均易诱发ADR[5,6];同时静脉配置操作不当、药物浓度过高过低、药物配伍不当、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过慢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注射禁忌症多,成本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建议医务人员、患者慎用。
 
  3.4  ADR主要的临床表现   ADR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此次ADR报告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见表2)。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排序基本一致。这三类不良反应虽高,但病情较轻,一般经停药和/或对症治疗,ADR症状很快就消失了,对身体、原患疾病均影响不大(治愈、好转率92.4%)。本调查发现累及身体重要器官的严重ADR少,建议医务人员用药时密切关注患者血液系统、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指标或参数,避免漏报。

【参考文献】
    [1] 俸小平,官东秀,钟业超,等.我院6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11):32~33.

  [2] 将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3(6):303.

  [3] 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6(6):368.

  [4] 周超凡,林育华,徐植灵.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J].中国药物警戒,2005,2(4):201.

  [5] 梁小岩,雷桂华,曾伟强,等.输液不良反应的系统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1):112.

  [6] 姜玲,沈爱宗,杜德才,等.99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描述性分析[J].中国药师,2007,10(7):684~686.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 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林燕,黄海英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