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1期

吸毒人群针具交换干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索针具交换对干预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为全面开展针具交换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在社区开展针具交换和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学指标和HIV抗体阳性率,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索针具交换对干预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为全面开展针具交换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方法 在社区开展针具交换和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学指标和HIV抗体阳性率,以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高;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率和HIV抗体阳性率都比干预前低。 结论 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有助于改变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传播。

【关键词】  吸毒者 艾滋病 针具交换


  Assessment of results of exchange of syringe among drug users in preven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HIV/AIDS.

  CHEN Liang-kuan, LI Wen-jie, MAI Rong-jian, et al.

  (Yangjia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Yangjiang 529500, Guangdong, P. 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HIV/AIDS control among drug users and control the spread of HIV/AIDS among drug users.  Method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on on exchanges of syringes were conducted among drug abusers in communit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gram was evaluat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awareness rate of HIV/AIDS,the high-risk behaviors of HIV infection rate and the HIV positive rate.  Results  The level of HIV/AIDS after intervention among drug us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rates of risk behavior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to HIV were reduced after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Intervention on exachenge of syringes among drug user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high-risk behaviors of HIV infection as sharingsyringes among the drug takers and thus attaining the goal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mission of HIV.
   
  Key words:Drug users; HIV/AIDS; Exchange of syringes

  阳江市HIV哨点监测数据表明,阳江市吸毒人群中通过静脉注射毒品的比例在85%~93%之间,共用针具的比例达55.5%~77.4%,吸毒人群尤其是静脉吸毒者中的HIV感染率逐年上升,个别地区已达43.3%[1~2]。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3],本研究是在社区设立针具交换点对吸毒人群进行针具交换干预预防艾滋病活动,旨在为全面开展针具交换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干预对象  为在江城区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和在江城区社区活动的所有吸毒者。基线调查对象和终期调查对象均为同一社区的且在过去3个月内注射过毒品的静脉吸毒者,分别于干预前后从戒毒所和社区的吸毒人群中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

  1.2  干预方法  在社区开展的干预活动主要包括针具交换、同伴教育(在社区招募文化程度较高的吸毒者并对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等内容培训,给予他们适当的生活补助,让其在吸毒者中进行宣传教育)、医务人员与吸毒者面对面宣传、发放宣传册、张贴宣传海报、宣传图片展览等;戒毒所内的干预活动包括发放宣传册、张贴宣传海报、宣传图片展览、播放录像、有关毒品和艾滋病知识讲座等。干预时间从2004年9月~2007年6月,期间每6个月定期随访一次。

  1.3  评估方法  干预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2次横断面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和HIV感染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同时答对HIV三条传播途径和其他艾滋病相关知识题目的70%以上判为知晓)、共用针具率、安全套使用率、HIV感染率。

  1.4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两次录入,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基线共调查静脉吸毒416人,其中戒毒所298人,社区118人;男性392人,女性24人,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32岁;已婚262人,占38.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91.3%;无业人员占49.5%;终期共调查静脉吸毒582人,其中戒毒所400人,社区182人;男性568人,女性14人;年龄最大58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33岁;已婚219人,占37.6%;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6.6%;无业人员占38%。有42人参加过基线调查,占总数的7.2%。基线调查对象和终期调查对象在人口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构成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不同,除“从人的外貌能否看出其有无感染艾滋病”和“HIV阳性母亲喂乳给婴儿能否传播艾滋病”问题外,其他艾滋病知识的认知都有较大提高,干预前后对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的认知率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40.1%提高至干预后的88.5%,有统计学意义 (χ2=262.0,P<0.001),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略)

  2.3  干预前后HIV感染情况和传播艾滋病危险行为变化  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都进行了HIV抗体检测,基线调查对象检出HIV抗体阳性有91人,阳性率为21.9%(91/414),终期调查对象检出HIV抗体阳性有82人,阳性率为14.1%(82/582),终期调查的HIV抗体阳性率比基线调查的HIV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χ2=10.5,P=0.0012)。同基线调查相比,终期调查的吸毒人群与人共用过针具行为率明显下降,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明显上升,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吸毒人群传播艾滋病危险行为情况(略)

  2.4  针具来源和使用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吸毒者的针具来源和使用情况都有所不同,干预前吸毒者获得新针的途径有:从药店购买占84.6%,从卫生站或诊所购买占14.5%,其他占0.9%。干预后吸毒者获得新针的途径有:从针具交换点获得占82%,从药店购买占10.6%,从卫生站或诊所购买占7.3%,其他占0.1%。干预前吸毒者1支注射器平均使用2.5次, 干预后吸毒者1支注射器平均使用1.8次,干预前后注射器使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t=-2.45,P=0.014)。

  3  讨论
   
  目前阳江市正处在艾滋病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每年成倍增长,不安全注射毒品行为是造成阳江市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行为因素[1]。要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流行,主要是改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静脉吸毒人群的高危险行为。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其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2)针具交换;(3)美沙酮维持治疗;(4)推广使用避孕套。这些措施统称为“减少危害”。由美国政府助的研究表明,针具交换项目能够显著地减少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而且不会造成吸毒人数的增加[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干预活动,有助于改变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通过干预,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十分明显的提高;吸毒人群与人共用过针具行为率明显下降;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也显著上升。由于这些吸毒者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发生改变,吸毒人群中艾滋病传播得到有效的控制,干预后静脉吸毒人群HIV抗体阳性率比干预前下降了7.8%(χ2=10.5,P=0.0012)。由此可见,针具交换干预活动对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具有较好的效果。
   
  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开展针对预防艾滋病流行的高危险行为干预活动的氛围已经形成,2001年5月25日,国务院下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在这份政策性文件中,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广正确使用避孕套,积极推广清洁针具减少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在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等,预防高危险行为传播艾滋病病毒,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实施这些有效行为干预的具体措施将会有很多困难。吸毒人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居无定所、行踪隐蔽,艾滋病工作者较难接近,因此,我们的干预工作要有针对性,经常与公安部门沟通,发展同伴教育,设置吸毒者信赖的针具交换点才能提高针具交换工作的覆盖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为干预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经常做,天天做,一有松懈可能会前功尽弃。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范子凡,林鹏,等.阳江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17~19.

  [2] 林鹏,刘勇鹰,王晔,等.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HIV感染状况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3,29(2):12~14.

  [3] 王维真.关于对艾滋病防治行为干预宏观政策制定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3,10(10):768~770.

  [4] 吴尊友.艾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21~322.


作者单位: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阳江 529500.

作者: 陈良宽 李文杰 麦荣建 刘昌锦 范子凡 陈振奋 冯进庞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