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11期

骨髓炎21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感染的类型、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方法1999~2006年21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论开放性骨折感染引起骨髓炎,及时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稳定骨折,消失死腔及有效应用抗生素是关键。【关键词】创伤骨感染治疗创伤性骨感染[1]是四肢......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骨感染的类型、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 方法 1999~2006年21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21例患者均获10个月~6年随访,感染控制,达到骨性愈合,肢体长度基本均衡。 结论 开放性骨折感染引起骨髓炎,及时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稳定骨折,消失死腔及有效应用抗生素是关键。

【关键词】  创伤 骨 感染 治疗


  创伤性骨感染[1]是四肢创伤后严重的并发症,由创伤后病源菌进入骨内,在其中繁殖引起的感染。该病易迁延反复,治疗困难,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现对1999~2006年21例创伤性骨髓炎的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临床分型  本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45岁,平均30岁,发病部位发生在股骨10例,胫骨7例,桡骨3例,跟脊1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3年5个月。临床分型[2]为I型:骨髓性骨髓炎,感染主要限于内骨膜。II型:浅表性骨髓炎,感染局限于骨表面,没有需要处理的死腔,但常需用软组织覆盖裸露的骨。III型:局灶性骨髓炎,全厚层骨皮质的局灶性感染。IV型:伴有骨周围的广泛软组织感染。III型、IV型常存在需要处理的死腔,骨折不稳定。同时,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进行分级。A级:机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状态正常,损伤部位血运良好。B级:存在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或局部因素。C级:治疗希望渺茫,治疗造成的并发症较损伤本身严重,其中I型5例,II型12例,III型3例,IV型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21例创伤性骨髓炎均表现为反复局部红、肿、疼痛、皮温高、窦道形成,有脓液流出,局部肢体增粗变形,皮肤色暗,薄而易破溃或形成溃疡。X线表现为骨密度较周围骨高,边缘不规则,周边有密度低的狭窄边界。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术前抗菌治疗,对急性或亚急性期患者进行扩创,充分引流分泌物。力争初步控制感染,确定无活动性感染后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前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手术沿原切口进入,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消除炎性肉芽组织及游离死骨,咬际骨折断端硬化死骨,用1g/L新洁尔灭溶液浸泡局部15min,局部肌瓣转移充填清创后所留腔隙,选用单臂式外固定支架,尽量远离感染区各打入3枚固定针,检查对位,X线良好,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创腔放置灌注引流管,关闭伤口,术后每日用2 000~3 000ml带庆大霉素32万μ的生理盐水和0.5%灭滴灵溶液200ml持续点滴灌注加引流1~2周,待伤口无炎症反应后流出液体清晰透明时,先拔去滴入管,继续吸引2d,吸尽伤口内残留的液体后,再拔吸引管[3]。在封闭式引流的同时,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3~4周,术后定期复查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

  1.4  实验室检查的治愈标准  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正常,X线检查治愈标准,骨折完全愈合,髓腔再通,无溶骨性破坏及死骨形成,肢体长度均衡,邻近关节功能良好。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除IV型1例患者遗留患病部位轻度疼痛外,全部病例无1例感染复发。

  3  讨论

  3.1  创伤后感染导致骨髓炎  外伤后骨感染首先在骨折端形成一个炎性病灶区,继而形成脓肿感染以骨折端为中心向整个术区扩散,断端及内固定物浸泡在脓液中,早期感染以破坏为主,可造成创伤部位软组织坏死,脓肿压力增高形成窦道,骨膜及骨组织出现大段缺血坏死,骨修复停止,粉碎性骨折碎片缺乏血供,继发感染之后更易形成死骨,内固定多发生松动,失去固定作用,急性期过后,窦道形成以及骨膜反应性增生标志感染进入慢性期,极易形成缺损和骨不连[4]。

  3.2  创伤性骨髓炎应以早期防治为主,及时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疗。外伤后伤口感染的预防很重要,清创术可以改变伤口的性质,是预防伤口感染的关键环节,清创术的黄金时间是伤后6h以内,越早越好,轻度感染伤口最迟可延长至伤后24h,已经感染的伤口不能行一期缝合,需敞开伤口,合理的固定是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保全、皮肤及植皮的成活及避免骨端压迫的前提,也是预防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的基本条件,外伤后彻底清创,正确运用内固定等在防止骨髓炎中很重要。若创面污染或有活动性感染是内固定的绝对禁忌症[5]。

  3.3  创伤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为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稳定骨折,消灭死腔,建立软组织被盖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6]。本组创伤性骨髓炎均行病灶清除和闭式冲洗吸引疗法,作一直接进入病灶的切口切除窦道,显露病灶,用电锯在骨皮质上作开窗术,将整个病灶区骨髓腔敞开,充分显露病灶,剔除死骨刮除骨腔内坏死组织。用内经3~4mm的硅胶管两根,分别作冲洗管和引流管。保持冲洗吸引管道畅通是使冲洗吸引治疗成功的关键。在冲洗吸引的同时,配合静脉使用抗生素,本组病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表明,造成细菌感染的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及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率较高,应用抗生素以广谱有效为主,头孢类为首选,注意细菌菌群的不断变化更改抗生素品种。

【参考文献】
    [1] 李世民. 临床骨科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35.

  [2] 杨立民. 当今骨科感染的特点及对策[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14(2):139.

  [3] Roesgen M, Hierholzer G. Hax PM. Post-trall Matic osteomyeliti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1989, 108:1~9.

  [4] 赵炬才. 骨与关节感染外科学[M].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1,134~151.

  [5] 陆裕朴,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34.

  [6]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888.


作者单位:海南省边防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8.

作者: 董吴平 董颖哲 周敏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