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3期

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中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的影响,评价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07级新生临床医学本科12个班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及同伴教育方式教学,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种不同教学模式教学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率及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率均有提高,但同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的影响,评价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 将2007级新生临床医学本科12个班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及同伴教育方式教学,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教学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率及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率均有提高,但同伴教育的教学模式效果更佳。结论 同伴教育是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艾滋病;同伴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处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临界点。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正处于性成熟期。有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宽容态度,更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1],可见,针对学生的心身发育特点,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但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一些关于性方面的敏感话题,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代沟,沟通存在一定难度,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而同伴教育以其彼此之间没有代沟,平等交流和参与性强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健康教育。因此我们进行了“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同伴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为高校选择更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广西某医学院2007级新生12个临床医学本科班为研究对象,按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教师授课组及同伴教育组),每组6个班。

  1.2 研究方法 

  教师授课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同伴教育组由在学生中招募的、通过培训后试讲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以演讲、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同伴教育,两种方式的学时数相同;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匿名问卷法。在第一次授课前及最后一次授课结束后,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人一卷封闭答题,由学生自己填写调查表,并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民族等基本人口学特征和艾滋病的认知、态度的情况和对两种教学效果的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用access录入数据;资料输入核对后,对每一个变量逐个进行逻辑检查,对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数据重新核对原始资料予以更正或确认,用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在授课前后分别发放问卷627份,回收627份,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达100%;其中教师授课组6个班304人,其中男生146人(48.03%),女生158人(51.97%),平均年龄为(20.6±1.12)岁;同伴教育组6个班323人,其中男生150人(46.44%),女生173人(52.56%),平均年龄为(20.1±1.24)岁,两组同学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种教学模式的艾滋病知识正确率比较 

  教师授课组与同伴教育组在授课后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均有提高(P<0.01),授课后同伴教育组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的正确率高于教师授课组,其中第3、5、6、7、8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表1  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的正确率(略)注:*为P<0.05,为P<0.01。

  2.3 两种教学模式的对艾滋病态度正向率比较 

  教师授课组与同伴教育组在授课后医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回答的正向率均有提高(P<0.01),授课后同伴教育组医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回答的正向率高于教师授课组,除第1项外,其余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表2  医学生对艾滋病态度回答的正向率(略)注:*为P<0.05,为P<0.01。

  2.3 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比较 

  在各项教学效果评分中,除了第一项“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 教师授课组评分较高以外,其他各项均为同伴教育组评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3  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略)

  3 讨论

    在学习“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前,医学生新生艾滋病知识仍较缺乏,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平均正确率仅为61.5%,对于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的正确率最低(42.1%),说明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也不了解目前的最新情况;在对待艾滋病态度方面上,教学前的平均正向率只为61.6%,很多学生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关心,这对艾滋病防治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程教育。本调查表明不管是教师授课组还是同伴教育组,在完成“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后,艾滋病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和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率均有了很大提高,肯定了学校进行艾滋病知识宣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不论是艾滋病知识的正答率或是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率都是同伴教育组高于教师授课组,而且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同伴教育组在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自主、教学手段多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励教育等方面均优于教师授课组。说明同伴教育在高校防治艾滋病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同伴教育一般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2]。同伴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种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戒毒、预防犯罪和计划生育等。同伴教育的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同学、伙伴关系,采用这种方式,双方心理防备少,能良好沟通,在轻松气氛中传递正确信息和健康生活技能,减少、避免可导致感染HIV的危险行为,达到教育目的[3]。本次同伴教育者是在本校的学生中公开招募,通过初筛、面试后选择18名有较强表达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的同学进行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同伴教育者按教学目的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点评及同学之间的讨论下,反复多次的试讲,合格后方可上岗。采用演讲、做游戏、小组讨论、快速反应、角色扮演、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使受教育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同伴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各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进一步完善同伴教育的内容形式,对学生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乐,扬戎.重庆医科大学学生生殖健康行为与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45~246.

  [2]肖华,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48~350.

  [3]张美英. 某校专科一年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07,21(2):177~178.

作者: 马迎教,邓树嵩,梁建成,廖建英,李阳,苏蓬勃作者单 2013-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