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3期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病学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首例病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此起爆发时间为4月20日~7月15日,6月21~30日为高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 方法 对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首例病人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此起爆发时间为4月20日~7月15日,6月21~30日为高峰;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最小4岁,最大40岁;共计139例病人均无免疫史;实施应急接种后,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疫情报告迟缓和易感人群积累是造成本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原因,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和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是防止爆发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4月20日~7月15日,平顶山市某地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经采取应急接种等综合性有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为全面了解本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起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综合调查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和按设计表格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及病例主动搜索的个案资料。

  1.2 爆发定义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显著增多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病源或传播途径[1]。

  1.3 病例核实诊断 

  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为病例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疫情涉及紧密相连的两个行政村,总人口数3 852人,1~16岁总人数963人,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65例,1~16岁人群罹患率17.13%(165/963)。所有病例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首发病例 

  首例为一村13岁男孩(辍学在家),发病前14天曾与父亲一起到临近县某村串门时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4月20日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两腮先后出现肿疼,发病前后曾与本村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且两村相连,有同在一所学校就读者,接触频繁,5月19日~7月15日又陆续出现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164例。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生于4月20日,第2例发生于5月19日,其后相继发病163例,5月31日~6月10日为小高峰(36例),6月21日~6月30日为高峰(57例)最后一例发生于7月15日,其后无新病例发生。

  2.2.3  性别、年龄分布 

  165例病例中男105例,女60例,男女比例为1.75:1;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40岁。4~13岁各年龄均有病例,16岁5例,40岁1例。其中5~10岁病例132例,占病例总数的80%,见表1。表1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年龄分布(略)

  2.2.4 地区分布 

  165例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其中一村78例,占病例总数的47.27%,另一村87例,占病例总数的52.73%。

  2.2.5 免疫史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明确有接种史的26例,占15.75%,未接种者139例,占84.25%。

  2.3 临床特征及并发症 

  165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中,腮腺肿大的有135例,占81.82%;其中Ⅰ度肿大56例,Ⅱ度肿大32例;颌下腺肿大的有47例,占28.48%,发热在37~40.3℃之间,体温大于38.5℃有71例,占43.03%;发热在40.0℃以上的有4例,并发脑炎52例,占31.52%;脑膜炎4例,占2.42%;睾丸炎7例,占4.24%;胰腺炎11例,占6.67%;心肌炎2例,占1.21%。

  2.4 处理措施 

  针对疫情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对现症病人隔离治疗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d[3]。②对这两个村未患流行性腮腺炎的1~16岁少年儿童进行麻、腮二联疫苗应急接种;③采取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群众进行腮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④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启动日报制度,对新发病例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治疗。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炎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4~7月份,本次调查中发现在2002年7月份有一发病高峰,与局部爆发有关。此起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是:①村级防疫医生对丙类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疫情报告迟缓,延误了控制最佳时期;②由于腮腺炎(或麻、腮二联)疫苗是二类疫苗,且价格较高,在农村地区推广接种难度大,尤其是5岁以上年龄儿童根本没有接受过腮腺炎(或麻、腮二联)疫苗接种,造成了易感人群积累;③对病人和疑似病人没有隔离治疗,致使互相接触传播,发生第二代病例。此次爆发病例5~10岁儿童发病较多,占84.2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以腮腺肿大为主,占81.82%,伴有颌下腺肿大,占28.48%,同时伴有多种并发症,以脑炎、脑膜炎多见,是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一种疾病。随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落实,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日益得到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实施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有效的措施。腮腺炎疫苗接种后1~3年的抗体阳转率已有许多资料报道[4],但没有制定统一的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我市从1996年开始接种腮腺炎减毒疫苗,2003年初我市又接种麻腮二联疫苗。由于我市没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前及接种数量的本底资料,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无法估计,但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强度出现先高后低的状况明显比2002年弱,没有出现4~7月份的发病高峰,可能与2003年初实施的对0~14岁接种麻腮二联疫苗有关。本次调查发现存在免疫失败问题,10例病例曾接种了腮腺炎疫苗。因此腮腺炎疫苗接种后免疫持久性值得进一步探讨,以期制定合适的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策略。
   
  致谢:本次调查工作得到平顶山市CDC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标准处主编.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GB17016-1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327~329.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8.

  [3]陈红英,张秀英,夏红雨.一起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配对调查[J].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1~72.

  [4]王玲,吕宏亮,王诗文,等.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血清流行病血及疫苗? 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2,8(1):36~38.

作者: 陈敏,和春霞,张俊杰作者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3-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