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2003~2007年奉化市围产儿死亡原因监测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奉化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奉化市各产科分娩医院2002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2003~2007年奉化市围产儿死亡率为9。67‰,各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奉化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 方法 对奉化市各产科分娩医院2002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出生的围产儿进行监测。 结果 2003~2007年奉化市围产儿死亡率为9.67‰,各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产儿死亡死因前三位是出生缺陷、胎儿因素、脐带因素。可以避免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比例逐渐下降。 结论 加强孕前保健和优生咨询服务,提高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水平,加强围产保健服务质量,提高早产儿的救护能力和降低早产发生概率,提高孕产妇自我监护能力,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关键词】  围产儿; 死亡原因; 死亡率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围产保健、围产医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探讨奉化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2003~2007年5年来全市的围产儿死亡监测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2年10月1日~2007年9月30日奉化市各分娩单位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

  1.2  方法  围产儿死亡采用围产期I的标准,即妊娠满28wk至出生后7d死亡的胎儿和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孕周不详者以出生1h内体重>1 000g或身长>35cm者为参照标准。根据浙江省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各产科分娩单位按季上报分娩情况季报表、围产儿死亡个案表。市妇幼保健院专人负责报表审核,定期进行质控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围产保健质控组织对每例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评审分析,得到可以避免、创造条件可以避免、不可避免的结论。

  1.3  统计方法  对有关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以上年的4季度至当年的3季度为一个统计年度,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见表1)  5年间全市各分娩单位共出生围产儿20 271例,其中男性10 487例,女性9 781例,性别不明3例,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共发生围产儿死亡196例,其中死胎111例,占56.63%,死产14例,占7.14%,早期新生儿死亡71例,占36.22%,围产儿死亡率为9.67‰。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表1  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略)

  2.2  5年间围产儿死因顺位及构成  196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别为出生缺陷90例,占45.92%;胎儿因素37例,占18.88%;脐带因素22例,占11.22%;新生儿疾病20例,占10.20%;原因不详12例,占6.12%;胎盘因素10例,占5.10%;母体因素5例,占2.55%。5年来死因首位均是出生缺陷。

  2.3  5年间死胎及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死因构成(见表2)  5年间死胎死因前三位是出生缺陷、脐带因素和死因不详;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死因前三位是胎儿因素、出生缺陷和新生儿疾病。

  表2  2003~2007年死胎及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死因(略)

  2.4  5年间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见表3)  5年间不可避免围产儿死亡比例逐步上升,可以避免及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死亡所占比例逐步下降。2003年和2007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

  3  讨论

  3.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各地的围产儿死亡率均呈逐步下降。代礼报道中国妇幼卫生监测以医院为基础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3.26‰[1]。奉化市近5年来医疗监测围产儿死亡率为9.67‰,且可以避免和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逐年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市的围产保健工作经多方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效。但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下降无显著性,提示我市的围产儿死亡率已到一个平台期,要进一步降低我市的围产儿死亡率需要有更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

  表3  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比较(略)

  3.2  围产儿死亡与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是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2]。我市5年间围产儿死亡原因均以出生缺陷为第一顺位与此相符。5年间出生缺陷占围产儿死因构成比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34.21%上升至2007年的51.06%。同时,因治疗性引产所致的围产儿死亡比率也逐步上升,由2003年21.00%至2007年36.17%。5年间共有出生缺陷行治疗性引产63例,占死胎的56.76%,占总围产儿死亡的32.14%。因此,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最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病史、孕期感染史、有害物质接触史、妊娠并发症等都是造成胎儿畸形的危险因素,因此,干预措施应从孕前保健做起,贯穿于孕前优生咨询、孕前检查及孕期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水平,在孕28wk前及时检出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3.3  围产儿死亡与围产保健  5年间胎儿因素所致的围产儿死亡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居死因顺位第二位,是引起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胎儿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5年间共有34例围产儿死亡与早产相关,占早期新生儿死亡的47.89%,占围产儿死亡的17.35%。正确判断和处理胎儿出生时复苏技术以及对早产儿的监护和治疗技术的发展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重要方法。而加强围产保健服务质量,使孕妇及家庭重视孕期保健,接受系统规范的孕期检查是减少早产发生的重要手段。产检次数的多少体现了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健全以及孕妇本身对妊娠保健的重视程度。无论是由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产检次数不足都可使早产发生的概率增加。有报道表明,早产发生率在良好的产前检查者为5.9%,而不健全监护者为13.3%,无产前检查者就高达17.8%。
   
  脐带因素是我市5年来围产儿死亡的第三顺位死因。在围产儿死亡评审中,脐带因素所致的围产儿死亡是作为不可避免死亡。但是,5年来共有30例围产儿死亡出现明显的胎动异常未及时就诊,包括脐带因素19例,死因不详11例。其中妊娠37wk及以上者15例。胎动计数作为孕妇自我监护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隐性胎儿窘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孕期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护能力,在产前检查门诊和孕妇学校应常规教导孕妇数胎动,做好胎动监护,强调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应及时就诊,争取抢救时机。

  3.4  围产儿死亡与流动人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人口流动状况不断加剧,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问题也日渐凸现。近5年来,全市医疗监测196例死亡围产儿中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78例,占39.80%。2003~2007年间围产儿死亡中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比例分别为18.42%(7例)、26.19%(11例)、42.31%(11例)、46.51%(20例)、61.70%(29例),5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6.26,P<0.01),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已成为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重要部分。流动人口是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流动性相对较大的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一群体的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差,在孕期不容易接受正规的产前监护。流动性越大,孕母文化程度越低,孕母产前检查次数越少,自我监护能力越差,围产儿死亡率相对越高[5]。因此,要降低我市的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围产期保健管理,把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本地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孕妇的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护能力,引导她们自觉接受围产保健服务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代礼,周光萱,朱军,等.出生缺陷对中国围产儿死亡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38.

  [2] 乐杰.妇产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

  [3]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

  [4] 张学真,何平.早产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94~2695.

  [5] 文翁箫,罗辉娥.90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5):911.


作者单位: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奉化 315500.

作者: 林琳敏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