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6期

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及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摘要:目的评价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的艾滋病防制效果。方法依托市-镇-村三级疾控体系,建立艾滋病防制网络,明确职责和工作方法,规范艾滋病防制管理工作。结果模式建立后,从事艾滋病防制的专业人员比建立前增加了32倍,HIV感染者流调率达到100%,阳性告知率和检测阳性后咨询率达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摘要:目的 评价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的艾滋病防制效果。 方法 依托市-镇-村三级疾控体系,建立艾滋病防制网络,明确职责和工作方法,规范艾滋病防制管理工作。 结果 模式建立后,从事艾滋病防制的专业人员比建立前增加了32倍,HIV感染者流调率达到100%,阳性告知率和检测阳性后咨询率达到92.2%,随访干预率达到84.4%,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达到91.4%,女性商业性服务者每次商业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比例达到84.8%,静脉注射吸毒者前6个月内与别人共用针具率达到72.1%,各项主要工作指标有大幅度上升,与模式建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可以提高艾滋病防制整体效果。

【关键词】  社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预防控制 模式 评价

艾滋病目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流行趋势不容乐观。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流动人口的HIV感染者报告数逐年迅速上升 ,中山市发现的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的比例近60%。2005年以来,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和2007年中山市艾滋病基线调查资料及其它防制工作资料。

  1.2  实施方法

  1.2.1  防制队伍建设  自2005年开始,中山市疾控中心依托于全市市-镇-村三级疾控体系,组建了由各镇区防保所及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参加的共计65名成员的全市疾控体系艾滋病防制队伍。另外,组建了全市256名村级防保员队伍,做为艾滋病防制队伍的补充,也承担一定的艾滋病防制职责。每年均对镇、村两级人员进行艾滋病防制知识培训。

  1.2.2  明确职责和工作方法  印发了《中山市疾控体系艾滋病防制工作技术实施方案》,明确了市、镇(区)、村三级艾滋病防制工作的职责、工作方法、督导与奖惩方法,规范了各项艾滋病防制工作。

  1.3  具体措施

  1.3.1  HIV感染者管理  HIV感染者管理是预防HIV二代传播的关键,要求全市各镇区在初筛阳性后即开始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调关口前移,保证了流行病学调查率;病例确证阳性后,实行“谁报告,谁告知”,并进行相应转介;对于病例随访实行“分类管理、属地管理”,分布在各镇(区)的感染者主要由各镇区防保所负责随访,对于羁押看管场所及有隐私保护要求的感染者由市疾控中心进行随访,随访时要对感染者及病人进行CD4细胞检测、对配偶或固定性伴进行HIV检测等工作。

  1.3.2  加大艾滋病监测工作力度  每年年初制订当年的监测工作计划,除完成国家、省哨点监测任务外,还根据本市HIV流行趋势的实际,依托于全市艾滋病监测网络,设立市级监测哨点,扩大监测范围,监测任务由市、镇两级共同来完成。

  1.3.3  稳步推进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由于各镇(区)防保所很多艾滋病防制人员同时兼任卫生监督员,熟悉当地娱乐场所状况,进入涉性娱乐场所较为容易,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对女性商业性服务者开展外展服务,对目标人群采用“面对面”培训、发放小媒体、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以安全套推广为主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教与宣传,提高目标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并改变高危行为和求医行为。
对于工厂、建筑工地等地的流动人口,各镇(区)防保所积极连同镇建委、外经办、流动办等单位,通过上岗前培训、知识讲座、开设宣传栏、同伴教育等方式,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对于吸毒者,各镇(区)充分利用建设“无毒社区”等契机,连同公安、居委等部门,一方面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定期讲座等方式开展行为干预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转介工作,促使其改变注射吸毒的行为。

  1.3.4  大规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市疾控中心每年世界艾滋病日均连同市防艾委成员单位联合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平时连同妇联等单位开展专题宣传;各镇(区)、村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利用媒体、宣传栏、健康教育专栏等,大规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2  结果

  2.1  艾滋病防制队伍  2005年以前,艾滋病防制工作主要由市疾控中心来完成,当时仅有2名人员从事艾滋病防制工作;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制模式建立后,全市共有65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此工作,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2.3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4.6%,同时还有256名村级防保员做为队伍的补充,人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2  HIV/AIDS病例管理的主要工作指标  建立模式后的2007年发现的感染者个案流调率、阳性告知率、检测后阳性咨询率、随访干预率、CD4细胞检测率、固定配偶/性伴HIV抗体检测率等指标均较模式建立初的2005年有了大幅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  模式建立前后感染者管理主要工作指标比较(略)

  2.3  艾滋病监测数量和范围  模式建立后,艾滋病监测范围覆盖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艾滋病监测数量大幅上升,模式建立初的2005年各类人群的年监测数量为9.7万人,2007年达到20.7万人,增长了53.1%。

  2.4  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主要指标  选取女性商业性服务者(CSW)和静脉注射吸毒者(IDU)的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做为评价指标。模式建立后,娱乐场所干预覆盖率、CSW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每次商业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IDU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6个月内未与别人共用针具率等指标均较模式建立初期的2005年有明显提高,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2。

  2.5  一般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模式建立后,社区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2005年的50.9%(165/324),上升到2007年的68.4%(308/450);青年学生从2005年的71.2%(334/469),上升到2007年的80.5%(433/538),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模式建立前后高危行为干预主要工作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目前中国艾滋病传播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艾滋病已对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构成极大现实和潜在危害[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为艾滋病防制工作职能部门之一,承担着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高危行为干预等各项工作[2]。艾滋病防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众多,防制工作难度很大,仅靠疾控中心独木难支。

  中山市镇(区)防保所是相对独立于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其人员均具有临床或预防医学知识背景,并具备艾滋病防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经专门培训后可独立开展相关的防制工作,完全可做为疾控中心的延伸;镇(区)防保人员及村防保员为本社区提供预防保健服务,熟悉社区基本情况,与社区综合管理组织关系紧密,可以有效地开发社区内资源,更容易开展艾滋病防制工作[3];另外,镇(区)防保所还从事卫生监督等其它工作,娱乐场所等也是其卫生监督对象,解决了其它地区开展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中碰到的“入门难”等问题。模式建立后,从事艾滋病防制工作的人员和能力大幅提升,艾滋病防制各项主要工作指标比模式建立前有了显著提高,证明此模式成功有效,适合中山市的艾滋病防制工作,也为其它类似地区工作开展提供了借鉴。

  艾滋病防制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流动人口感染者较多的地区,仅靠疾控体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的主动领导、多部门的密切合作,才能做好艾滋病防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颖.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模式的探讨[J].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69.

  [2] 国务院.艾滋病防制条例[Z].

  [3] 郭浩岩,刘利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艾滋病防治[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7):895~896.


作者单位: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中山 528400

作者: 汪涛 岑永庄 来学惠 李雷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