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某化学品仓储项目职业病危害预测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并分析其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经验法、类比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液体化工品、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并分析其关键控制点。 方法 采用经验法、类比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液体化工品、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化学毒物有苯类、酮类、酯类、醇类、一氧化碳、硫化氢、氨和锰化合物等。 结论 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关键词】  化工品 职业病危害 关键控制点 化学毒物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日益广泛,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至20世纪90年代,全球已登记化学品达800多万种,常用的有63 000种,每周约增加新化学品4 000种,其中每年约有1 000种进入市场[1]。危险化学品中毒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和高致命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某化工项目化工品储运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预测该化工厂储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找出关键控制点,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对策,为化工品仓储项目及码头工程的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某化工品仓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类似项目的类比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生产单元的划分  按工艺特征和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生产单元。生产单元包括装车台、灌区、码头、制冷站、氮气站、空压站、锅炉房、配电房、变电房、供水系统、仓库、污水处理站、化验室。

  1.2.2  类比法  通过相同或相似工程的职业卫生监测、统计资料,根据类比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和建设项目相关资料分析来类推本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2.3  经验法  根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对照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本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储运工艺流程概述  本项目储运的化工品有苯类[混合苯(含苯、甲苯、二甲苯70%~80%及少量乙苯、苯乙烯等)、甲苯、二甲苯、苯乙烯]、醇类(甲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正丁醇、异丁醇)、酮类(丙酮、丁酮、环己酮)、酯类(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醋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其它(醋酸、二甲基甲酰胺DMF)等20种液体化工品。液体化工产品在化工品专用码头卸船,利用船上的卸船泵通过卸船管线卸入液体化工品罐区相应的化工储罐中储存,用储罐检尺计量。液体化工品出库采用汽车槽车出库,少部分化学品装船装车时,以液体化工品专用装车泵,将液体化工品送至装车台,经专用鹤管进行装车,采用流量计控制装车量,以电子地磅计量。装船时,利用库内设置的液体化工品装船泵,将储罐中的液体化工品通过装船管线装船,以检尺计量。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及类比调查,各评价单元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见表1。

  2.3  化学毒物危害程度分析

  2.3.1  化学毒物存在部位  根据该项目储运物质及工艺流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本项目重点化学毒物存在部位见表2。

  2.3.2  重大危险源识别  根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对本项目贮存的化学品性质进行识别,醋酸、混合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丙酮、醋酸丁酯、DMF和苯乙烯是重大危险源。本项目潜在事故的危险因素主要来自外界因素和生产过程两个方面,外界因素包括当发生停水、停电等紧急故障或各种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时,可能会使易燃或有毒气体输送管弯裂,或当环境温度突然升高,致使储液装置内温度过高引发膨胀破裂而导致物料外泄而引起风险事故。另外,操作人员可由于严重偏离安全操作规程致使事故发生。

  表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表(略)

  表2  主要化学毒物可能存在部位(略)

  2.3.3  危害预测  罐区、泵区等设备露天布置,装车台半敞开式布置,利于通风疏散化学毒物。结合类比工程化学毒物的检测结果,可以预测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本项目库区绝大多数工作场所(如罐区、泵房、中控室等)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应不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本项目在整个装卸过程中,物料均在密闭管路系统中输送,而且露天布置利于通风,因此在正常装卸情况下,工作场所中化工品的浓度应小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类比调查结果表明在正常装卸情况下,所装卸化工品在工作场所中的浓度小于职业接触限值,但接驳口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合类比工程化学毒物的检测结果,可以预测库区在进行罐顶采样、装车、吹扫推球及吹扫完毕后拆管工作时,化学毒物的浓度有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可能产生少量硫化氢和氨,在进行清淤、疏通时,可能发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中毒;码头接驳口、采样口和吹扫完毕后拆管时,化学毒物的浓度可能较高;进行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或检修等密闭空间作业时,可能发生有机蒸气等急性化学毒物中毒甚至死亡事故。

  2.4  噪声危害分析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各种泵类(各类装船泵、装车泵、抽水泵)、空气压缩机、冷冻机、柴油发电机等。结合现场接触时间类比工程噪声检测结果范围是42.5~88.2[dB(A)]。类比结果表明各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均未超过相应接触时间的职业卫生限值。

  2.5  高温危害分析  该项目高温主要是受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该项目厂址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8.2℃,露天作业时工作人员受夏季高温影响较大。人工清洗槽车、储罐等作业,尤其在用蒸汽吹扫后或夏季长期暴晒后立即进入作业,容器内的温度可超过40℃。根据类比检测结果,可以预测本项目高温危害主要是夏季工人在主要工作场所巡检、露天作业或特殊作业时受到的高温危害。

  2.6  低温危害分析  本项目不存在气候造成的低温危害。主要的低温源是氮气站和冷冻站,在注入致冷剂时,有可能溅到人身上,造成局部性冻伤。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发现,在给冷干机注入冷冻剂和装车时因违反操作规程引起化学品冻伤事故。因此,综合预测,低温危害主要是由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致。
  
  2.7  工频电磁场的危害分析  本项目新建库区变配电站(主要为低压配电)是工频电磁场的主要来源,根据近几年对其它企业低压配电房工频电磁场的测定结果,表明低压配电房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

  2.8  密闭空间作业危害分析  工作人员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存在缺氧、气体中毒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氰化氢等有害气体或爆炸等危险。本项目在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和疏通管道时,可能存在密闭空间作业。密闭空间作业引起缺氧或气体中毒事件屡见报道,风险较大。

  2.9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根据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结合类比工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危害程度,可以预测化工品仓储项目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关键控制点为装卸、码头接驳口、手动阀门、清洗储罐、更换过滤器的筛网、检维修泵、罐顶化验采样、清管取球、吹扫完毕后拆管。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和污水处理站清淤作业时及疏通管道作为缺氧窒息的关键控制点。

  3  讨论
   
  本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工频电磁场和高温等,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因此本项目存在作业人员呼吸系统危害[2]、化学毒物中毒等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
   
  本项目的重大危险源有醋酸、混合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丙酮、醋酸丁酯、DMF和苯乙烯,针对重大危险源,建议企业:①选址:防止地形、气象等因素,避免因地震、滑坡、雷击、大风等自然灾害导致危化品发生泄漏;②储存措施:根据本项目液体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储存条件,考虑选择用防腐材料制成的氮封拱顶储罐[3]和正确的储存方式;③自动化技术:对产生高毒物或窒息气体的工艺,尽量考虑自动化和机械化,加强密闭,加强管道密闭,防止跑、冒、滴、漏,避免直接操作,并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④报警及隔离措施: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有相应的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的现场报警仪、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雷、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
   
  根据以上原则,在本项目中我们提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主要是化学毒物控制点:装卸、码头接驳口、手动阀门、清洗储罐、更换过滤器的筛网、检维修泵、罐顶化验采样、清管取球、吹扫完毕后拆管。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和污水处理站清淤作业时及疏通管道作为缺氧窒息的关键控制点。针对以上关键控制点,建议企业实施以下措施:①污水处理站清淤、污水管道疏通时,工作前应进行通风、毒物浓度及含氧量检测;②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尽量减少其在以上关键控制点的停留时间;③在上述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相应警示标识;④作业人员在关键控制点作业时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并依据关键控制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合理佩戴符合卫生防护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 雅军.工业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J].煤化工,2007,2: 46~48.

  [2] 王书妍,柴兴泉,谷学新,等.危险化学品泄漏与防护[J].化学教育, 2006, 6:1~3.

  [3] 刘明福.拱顶储罐内浮顶的发展[J].石油化工设备, 2004,33(1):41~45.


作者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作者: 苏世标 冯本秀 陈建雄 闫雪华 温翠菊 黎丽春 耿继武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