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8期

湛江市2006年鼠形动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全市鼠形动物种类、密度、分布情况,评估鼠疫疫源地现阶段动物鼠疫发生的可能性,为防鼠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逐日捕鼠法计算鼠形动物的百分构成,3d夹笼法计算鼠形动物的捕获率、地区分布、季节消长情况。结果全年共捕鼠形动物9种,其中黄胸鼠、臭鼩为家栖类优势种,黄毛鼠为野栖......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全市鼠形动物种类、密度、分布情况,评估鼠疫疫源地现阶段动物鼠疫发生的可能性,为防鼠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逐日捕鼠法计算鼠形动物的百分构成, 3d夹笼法计算鼠形动物的捕获率、地区分布、季节消长情况。 结果 全年共捕鼠形动物9种,其中黄胸鼠、臭鼩为家栖类优势种,黄毛鼠为野栖类优势种; 比较鼠形动物的捕获率,家栖类中非鼠疫疫源地显著高于鼠疫疫源地,而在野栖类则前者显著低于后者;按月统计,捕获率最高是1~3月份, 最低是7~9月份;作曲线回归分析,发现鼠密度随时间变化呈余弦曲线。 结论 所捕鼠形动物是本地常见种,臭鼩是优势种之一,在防制方面不可忽视,灭鼠的季节最好选春季。

【关键词】  鼠形动物 密度 季节消长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辖管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吴川五县市和赤坎、霞山、坡头、麻章(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试验区原称郊区)四个区。除徐闻、吴川外,均为鼠疫疫源地(面积9 074km2)。台地及低丘陵主要为玄武岩石及浅海沉积物形成的红土壤,沿海则为近代冲积土和积盐土[1]。2006年我们采用以村为单位,流动点和固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在10个县(市、区)36个乡镇(街道)54个点开展监测工作,每点监测面积约为25km2,共3 650km2。

  1  材料和方法

  1.1  鼠密度  家鼠密度:在各监测点的居民住宅区,选择20户,每户室内布放5个笼,每监测点连续布放3d,每天100笼,根据捕获率计算鼠密度;野鼠密度:在监测点的野外农田选代表性生境,用5m(笼)夹线法,每监测点连续布放3d,每天100笼(夹)次,根据捕获率计算野鼠密度。

  1.2  鼠形动物构成  在监测点除进行鼠密度监测以外的其它时间,采用逐日捕鼠法,所捕各种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计算鼠形动物所占百分构成。

  1.3  收集以湛江市气象局提供每天天气情况,计算鼠密度与温度关系。

  1.4  用SAS统计软件包对鼠形动物捕获率、鼠密度的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作χ2检验,对鼠形动物捕获率随每月气温变化作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鼠形动物百分构成  全年共捕小型鼠形动物共9种4 900只,其中黄胸鼠1 339只、臭鼩1 177只、黄毛鼠812只、褐家鼠810只、板齿鼠497只、屋顶鼠230只、小家鼠22只、针毛鼠11只、卡氏小田鼠2只,它们的构成百分比分别是:27.33%、24.02%、16.57%、16.53%、10.14%、4.69%、0.45%、0.23%、0.04%。黄胸鼠、臭鼩占家栖类75.15%(2 516/3 348),为优势种;黄毛鼠占野栖类56.62%,也是优势种。

  2.2  鼠形动物捕获率

  2.2.1  地区分布  除徐闻县、吴川市两个县市属非鼠疫疫源地外,其它均为鼠疫疫源地,两类地区比较,家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χ2=19.56,P<0.001),而野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则前者显著低于后者(χ2=10.153,P<0.001)。不同县市区的家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7,P<0.001),徐闻县最高,达14.68%,其次是吴川市9.12%;最低是坡头区4.55%;野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7,P<0.001),雷州市最高4.65%、其次是廉江市2.80%,最低是徐闻,未捕获。赤坎区作为城区监测点,其它的归为乡村类监测点,两类地区家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P=0.059)。见表1。
   
  对三种优势种进行统计分析:黄胸鼠在不同县市区的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42,P<0.001),雷州市最高5.47%,徐闻县最低0.67%;臭鼩在不同县市区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07,P<0.001),最高是徐闻县6.42%,其次是东海开发区5.00%,最低是麻章区0.67%;黄毛鼠在不同县市区的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00,P<0.001),雷州市最高3.46%,徐闻县最低为0。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以一个年度计算,家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各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79,P<0.001),2月份捕获率最高10.93%,7月份最低5.04%;野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各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02,P<0.001),2月份捕获率最高6.92%,9月份最低0.66%。家栖类鼠形动物捕获率Y与月份X作曲线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7.019927976+1.53553148cos[л*(x-1)/6],即捕获率随时间变化呈余弦曲线,其趋势是:1、2月份是高峰,4月份有所减少,6、7月最低,9月份又开始增加;野栖类捕鼠率回归方程:Y=2.551340453-0.551532255cos[л*(x-2)/6],捕鼠率随时间变化也呈余弦曲线,其趋势是:2、3月份是高峰,5月份有所减少,8、9月最低,10月份又开始增加。见表2。

  表1  鼠形动物捕获地区分布(略)

  表2  鼠形动物捕获时间分布(略)
  
  3  讨论
   
  雷州半岛鼠疫疫源地,是“滇西山地、闽广沿海黄胸鼠鼠疫源地”的一部分,历史上雷州、遂溪、廉江、赤坎、霞山、麻章是鼠疫旧疫区。自1952年以来,整个湛江已50多年没有发生人间鼠疫。但1973、1974、1978、1983、1985年的IHA、RIHA滴度达到动物鼠疫流行标准,1986年采用鼠疫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从鼠类、鼳鼩、家猫中检出鼠疫特异性F1抗体或抗原,这提示了鼠疫在那些年代有微弱活动[2]。自1989年以来,虽然在动物宿主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发现无阳性,但2005年从人群血清中检出7份鼠疫特异性F1抗体阳性,以年龄和地区分布分析,这7份阳性检材均是50岁以上人群,其它年龄组人群未检出,提示不是接种鼠疫疫苗所致,7份阳性检材均集中在同一村子,不排除鼠疫隐性感染[3]。面对南方鼠疫态势,近年鼠疫已从云南省的局部地区蔓延到了广西和贵州,有继续向东蔓延的趋势。而湛江近年监测数据显示,啮齿动物和蚤类等在局部地区出现异常,鼠疫在湛江地区很可能首当其冲发生。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所捕得的鼠形动物有9种,均为雷州半岛常见的鼠种,而黄胸鼠、臭鼩、黄毛鼠占了所捕鼠形动物的大多数。其实湛江市60年代黄胸鼠是绝对优势种,占总鼠数85.18%;到90年代黄胸鼠占总鼠数36.54%,褐家鼠占总鼠数38.99%,两者所占比例相当。张涛等认为是生活环境不适合黄胸鼠的生存,这种环境更有利于褐家鼠生活[4]。但由于湛江市是鼠疫疫源地,黄胸鼠是鼠疫主要传播宿主动物,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爱卫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有选择性的灭鼠,因而黄胸鼠数量有所下降。从湛江鼠疫防治研究所1999年、2000年所开展的鼠类抗药性试验和调查,发现黄胸鼠抗药性率高达33.3%[5],可能抗药性的原因,年年灭鼠,黄胸鼠就是灭不了,出现其优势并不被褐家鼠代替。雷州、遂溪、廉江三个鼠疫疫源县市,政府重视灭家鼠、轻视灭野鼠,因此出现鼠形动物的捕获率,在家栖类中非鼠疫疫源地显著高于鼠疫疫源地,而在野栖类则前者显著低于后者;每年所用的灭鼠药均为谷米药饵,鼳鼩是食虫类,对谷米嗜食性差,毒死的少,而鼠类则毒死的多, 鼳鼩占地盘,也成为优势种。不同县市区鼠密度有差异,不但与当地生活习惯、房屋结构、农作物、植被等生境有关外,也与政府灭鼠行为有关,有的县市比较重视,春秋季均开展灭鼠,有的地方只是农户投入,没有政府统一行动。捕获率只能间接反映鼠密度,它不但与鼠密度有关,也与鼠类活动能力,伴随着与气候、食物的丰缺、鼠摄食活动和诱饵适口性等有关。本市捕鼠率高峰在1~3月,因此,灭鼠的季节最好选春季。

【参考文献】
    [1] 沈荣煊,邓峰,刘铭泉,等.广东鼠疫[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3~58.

  [2] 沈荣煊,张世炎,麦海,等.广东鼠疫及其防治(1991~2000)[M].中国鼠疫及其防治(1999~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125~137.

  [3] 张涛,夏连续,梁秋光,等.广东省雷州市鼠疫疫源地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7,22(1):16~18.

  [4] 张涛,陈戊申,余向明,等.广东省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的演替[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4):298~300.

  [5] 张世炎,胡杰,梁练,等.湛江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1):66~68.


作者单位:湛江鼠疫防治研究所,广东 湛江 524037; 湛江市卫生局应急办,广东 湛江 524000

作者: 容剑东 余向明 张世炎 曾海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