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8期

深圳市2004~2007年布鲁氏菌病部分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部分监测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并对布病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布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分析2004~2007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006年人间布病的发病率和畜间布病血清学阳性率最高,达到22。结论监测点2004~2007年人间布病患病率有上升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深圳市部分监测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并对布病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布病的防治措施。 方法 分析2004~2007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2006年人间布病的发病率和畜间布病血清学阳性率最高,达到22.04‰和4.81%,男性占77%;临床表现中,乏力、多汗和发热分别占69.23%、53.85%和46.15%;职业特征以挤奶工为主;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5月;饮用同一水源,住处与牛栏的距离不足10米的OR分别为2.40、12.00;与分泌物流产物密切接触、每次作业都洗手、作业年限在一年以上的OR分别为20.842、0.156、0.729。 结论 监测点2004~2007年人间布病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奶牛间有一定布病的流行;发病人群中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汉族和苗族各占一定比例;人间布病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季;职业特征以挤奶工高发;临床表现以乏力、多汗、发热为主;饮用同一水源、住处与牛栏的距离过近、与分泌物流产物密切接触、作业后较少洗手、作业年限过长为可能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监测点 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群由于接触患病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为了掌握布病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同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收集深圳市部分监测点自2004年开展了布病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所有数据来自2004~2007年的深圳市布鲁氏菌病部分监测点监测数据。

  1.2  方法  收集监测点年龄范围在7~60岁,并在养殖场、屠宰场、市场、饮食业、肉制品厂等部门工作,与牲畜或畜产品(肉、奶)有接触史的职业人群及其管理人员、家属的人口、自然地理、畜牧业概况、监测单位性质、职业人群防护情况流行因素以及人间和畜间疫情、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等资料。采集监测对象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所有试剂和标准品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血清学结果和病例判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 15988-1995)”。
   
  分别以牛场和人员为调查单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选择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牛场和出现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的病人,对照选择社区内未出现布鲁氏菌病的牛场和同单位内未出现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的患者。

  1.3  统计分析方法及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发病趋势的比较利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资料的分析利用SPSS11.0软件。

  2  结果

  2.1  监测点疫情监测  2004~2007年深圳市布病监测点人间布病患病情况见表1。

  表1  2004~2007年监测点人间布病患病和发病情况(略)

  由表1可以看出,在4年的监测中,监测点连续3年都有监测病例出现,监测的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15)。

  2.2  监测点人血清学监测结果  2004~2007年深圳市布病监测点职业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见表2。

  表2  2004~2007年监测点职业人群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情况(略)

  由表2可以看出,在4年的监测中,连续3年都有血清学阳性病例出现,阳性率有上升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403)。

  2.3  牛血清学监测结果  动植物检疫部门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年对监测点进行监测,共监测奶牛801头次,阳性率分别为2.94%和4.81%。

  2.4  流行病学调查

  2.4.1  年龄、性别、民族分布  监测中发现的13例患者均为青壮年,年龄在22~54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占62%。性别比例以男性为主,占77%,民族分布中汉族为62%,其余为苗族。

  2.4.2  临床表现分布  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乏力、多汗和发热为主,分别为69.23%、53.85%和46.15%,另有5例出现肌肉关节酸痛,2例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皮疹。

  2.4.3  职业分布  13例患者10例为挤奶工,占76.92%,其余分别为1例配种员和2例牛场主。

  2.4.4  地区分布  13例患者分布在监测点的5个牛场,其中患病率最高的牛场,工人患病率达到60%。

  2.4.5  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5月,发病高峰集中在3、4月份。

  2.5  影响因素分析

  2.5.1  牛场基本情况对发病的影响  考虑饮用同一水源和牛栏与住处的距离对发病的影响,虽然两个因素都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构成上看,发生布病的牛场饮用同一水源(OR=2.40,P=0.453)及住处与牛栏的距离过近(OR=12.00,P=0.206)的比例都高于未发生布病的牛场。

  2.5.2  工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与分泌物或流产物密切接触、作业后不经常洗手会增加发病的危险,见表3。

  表3  监测点牛场基本情况对布病发病的影响(略)

  3  讨论

  3.1  监测情况分析  监测点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口72.2万。2004~2006年连续3年该地均检测出布鲁氏菌病人,经调查这是一起“职业人群未经防护接触染疫病畜而引起的人间布病多点散发”疫情,牛为该起疫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学分类情况未知。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人接触了带有布鲁氏菌的染疫动物或其分泌物、流产物造成感染。2005年监测到畜间布病后,对病畜进行了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在2006年又新发现了畜间布病,说明该地奶牛场可能已经成为自然疫源地。由于未对疫点其他动物和水塘等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也未能分离出病原,所以布病在自然界中的流行情况尚未完全明了。2006年11月底,所有牛场及工人迁出光明新区,所以在2007年未监测到布病病例。
   
  发病人群主要是男性青壮年,这与该类人群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有关。民族是汉族和苗族,13例发病者中有5例为苗族,占有重要比例,这与该少数民族长期从事畜牧业有关。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不严重,主要以乏力、多汗和发热为主。12例患者分布在玉律社区的5个牛场,其中一牛场患病率最高,达到60%。全年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5月,发病高峰比北方要提前1个月[1]。

  3.2  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虽然饮用水源、住处与牛栏的距离、作业后是否洗手、有否接触分泌物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样本量太少),但从它们出现的比例来看,饮用同一水源、住处与牛栏的距离过近、作业后不洗手、经常接触牛的分泌物还是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2]。作业时间越长,危险性越高。另外,发病地区仅有一名配种员,而且该名配种员也是布病患者,所以由此可能造成布病在不同牛场之间传播。

  3.3  对策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为有效防制该病的蔓延,必须加强与畜牧部门的合作。畜间防治措施不落实,人间防治措施便无法落实。另外,卫生、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分工负责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确保人民身体健康[3]。
   
  另外还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及早掌握畜间和人间布病的流行情况,才能为疫情的控制。除在人、牛间加强监测外,还要对其他动物和周围环境加强监测。
   
  对于职业人群,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护的宣传教育,也是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春鸣.104例布鲁氏菌病调查报告[J].中国保健,2007,15(12):114.

  [2] 高共,王建国,盖永志,等.甘肃省2005~2006 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128~130.

  [3] 鲁培俊,吴得强,王建国,等.甘肃省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与防治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8):112~114.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卫生监督所(预防保健所),广东 深圳 518106

作者: 王铁强 刘义 詹劲基 郑庆鸣 王浩勇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