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9期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方法收6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2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天1次,连用10d,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 方法 收6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2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天1次,连用10d,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临床运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纤溶酶 稳定心绞痛 疗效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其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若不及时有效治疗,临床预后较差,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用纤溶酶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3月~2005年11月住院病人6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1],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及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外。随机分为纤溶酶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常规口服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钙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2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0d。

  1.2.2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改善程度,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显效: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1级以上,自发性心绞痛不发作;有效: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1级,自发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2/3或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症状无改善;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甚至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②心电图改善情况:显效为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为ST段压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倒置变浅,甚至恢复正常;无效为心电图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ST段持续压低,甚至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③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过敏反应等。

  1.2.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后疗效改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比值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心绞痛发作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心绞痛发作情况(略)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1;组间比较,*△P<0.05。

  2.2  两理用药后ECG缺血性ST-T改善疗效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ECG缺血性ST-T的改善(略)

  注:两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无出血、过敏的现象。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触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证(包括UAP、非Q波心肌梗死以及Q波心肌梗死)主要发病机制[2]。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栓形成征象占50%~80%[3],血管内镜发现其血栓形成发生率为80%~90%[4],多为非阻塞性白色血栓,因此,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凝药物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基石,有效地减少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针对上述机制,使用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有益的。因为,纤溶酶的药理作用有下列几点:①预防血栓形成,通过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凝固性下降,而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大或防止血栓形成。②改善微循环: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红细胞聚集降低,全面粘度下降,血流状态改善,血管阻力下降及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及缺血部位功能。③溶解血栓:通过直接降解血栓纤维蛋白,达到靶向溶解血栓作用[5,6]。
   
  本组资料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静脉滴注10d,结果纤溶酶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治疗的有效率和ECG缺血性ST-T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认为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临床运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75~76.

  [2] 陈灏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0~312.

  [3] 杨中苏,刘以林,王士雯.冠状动脉动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22:97~99.

  [4] 江一清,方圻.不稳定心绞痛的机理和防治新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0,84~87.

  [5] 纤溶酶抗心绞痛作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关系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0):698~699.

  [6] 纤溶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2):162~163.


作者单位: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南 儋州 571700.

作者: 李汉成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