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2期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以及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的种类和生态,同时探明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方法在深圳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以及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的种类和生态,同时探明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 方法 在深圳12个不同生态环境地调查广州管圆线虫不同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采用匀浆沉淀镜检法对各调查点捕获的中间宿主进行解剖,以确定中间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从野生螺体内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进行实验室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的循环,完成实验室生活史的循环来证实现场调查的结论。 结果 在12个调查点中有4个区域发现褐云玛瑙螺阳性,分布在深圳西南部,感染率平均为31%,螺的感染度与体重相关,螺体重大于55g个体平均感染度显著性的高于小于55g的个体(P<0.05);阳性螺区域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均有感染,感染率平均为12%,雌鼠的感染率显著性的高于雄鼠(P<0.01)。 结论 深圳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深圳存在散发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

  Survey of infective foci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in Shenzhen area of Zhujiang Delta in China. 

  MA Zhi-chao, WU Tai-shun,CHEN Bing, et al.

  (Bao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01, Guangdong, P. R.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infectious focus of human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in Shenzen and identify the species and ecology of intermidiate host and final host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as well as its prevalent features and transmission routes. Methods  The infecton rate and density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in different hosts in 12 different ecology areas in Shenzen were investigated by  microscopy of snails .  Wild mice were captured and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were detected. The life cycle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were observed in laboratory to verify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field.  Results  Positive Achatina fulica, was identified in 4 of the 12 districts surveyed, most in the southeast part of Shenzhen with a average infection rate of 31%. Rattus andersoni and Achatina fulica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shrub areas in Shenzhen, where the climate, humidity and vegetation suitable for breeding of Achatina fulica were all infected with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with a mean infection rate of 12% and the infeection rate the female ra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s (P<0.01). The infectio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body weight of the snails, the infectiosity was higher in snails with body weight over 55g than those with less body weight (P<0.05)    Conclusion  There were natural infectious foci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in Shenzhen that is the main cause of sporadic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

  Key words: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Natural infectious focu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为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在鼠和淡水螺间自然构成生活史, 淡水鱼、蛙、虾、蟹为转续宿主,人因生食的淡水螺和鱼、蛙、虾、蟹等转续宿主而感染。人体感染后虫体移行寄生于中区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ia)增多性脑膜脑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广州管圆线虫病已发展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食源性寄生虫病[1]。
    
  2006年6月24日北京首次爆发了因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Bellamya aeruginosa)而导致的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事件。在此期间,广东省江门市、深圳市及广州市也相继发现了数例广州管圆线虫的临床诊断病例,针对北京市广州管圆线虫病例爆发后深圳连续发生的多例散发病例和患病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8月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了市场上出售的258份淡水螺,其中福寿螺(Bellamya aeruginosa)86份、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45份。经实验室检查在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均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对疫源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中间宿主的种类及其感染情况,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措施,以期有效控制和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扩散和传播,防止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深圳的爆发流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深圳市不同生态环境为线索,确定调查点,调查市内生活小区花园,公共花园灌木场所、餐饮场所等地内(田、沟、渠、塘等)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淡水螺类,终末宿主褐家鼠(Rattus andersoni)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等野生鼠,广州管圆线虫转续宿主淡水虾、蟹、鱼、蛙、蔬菜等。

  1.2  样品采集  在深圳12个调查点采集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褐云玛瑙螺栖息在灌木植被,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花园、菜地等陆地场所、是陆生淡水螺类,一般在雨后的夜晚采集,采集时描述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采集的褐云玛瑙螺在室内滋养,福寿螺为水陆两栖,植食性,在有水生植物的水沟,有积水的菜地处有大量的福寿螺滋生,白天容易采集。不同的种类的螺类各采集30只,在有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的采集地同时采集广州管圆线虫转续宿主淡水虾、蟹、鱼、蛙、蔬菜等各20份。在调查点用鼠笼捕获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褐家鼠和黄胸鼠等鼠类。

  1.3  样本处理

  1.3.1  螺类软体动物的处理  将各组食用螺去壳,切碎,加入5倍体积的人工消化液(浓盐酸7ml,胃蛋白酶1.5g,加蒸馏水至1 000ml),37℃消化5h后纱布过滤除去粗渣,滤液于4 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沉淀,再次4 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用20~30ml生理盐水重悬沉淀,4℃保存待检。

  1.3.2  鼠类标本的处理用鼠笼捕获鼠类,解剖鼠体,在鼠心脏和肺动脉血管(包括肺组织内的血管)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终宿主鼠体内分离的成虫标本,保存在10%福尔马林PBS溶液中。

  1.4  幼虫镜检  将沉渣重悬液倒在平皿中,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并计数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检出三期幼虫后将其挑出,涂于载玻片上进一步鉴定其形态。计算各类样本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的检出率和感染强度。

  1.5  广州管圆线虫室内生活史的循环  解剖镜下从调查螺中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取80条活跃幼虫灌胃感染SD大鼠,6wk后,每隔12h收集1次24h内的粪便,将所有粪便浸泡在去氮水中,过滤、淘洗5~6次,每次静置15~30min后倾除上清液,用去氯水稀释沉渣,配制Ⅰ期幼虫混悬液,用于实验室滋养的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阴性褐云玛瑙螺,将感染螺40只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感染Ⅰ期幼虫,对照组作为感染对照,常规饲养在带充气泵和滤水器的玻璃缸中,感染1wk后解剖观察。

  1.6  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螺 、鼠的感染度、感染率。

  2  结果

  2.1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分布  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在深圳有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常年有积水的菜地、池塘、荒郊野外和花园等地,为深圳两栖淡水贝类主要优势品种。通过本次调查在12个点中发现有福寿螺。见图1。

  图1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在深圳分布(略)

  2.2  深圳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调查对深圳市12个调查点分布的福寿螺(Bellamya aeruginosa)、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在12个调查点中的10个地点采集到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贝类中间宿主调查共在全深圳市进行了12个地点和4种不同的螺类宿主,发现4个地点的贝类中间宿主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其分布区域主要在深圳的西南部、螺类滋生地植被以灌木植被为主、潮湿、腐殖质含量高的地带分布有较多的福寿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在我们调查的4种淡水螺中仅发现陆生的褐云玛瑙螺、两栖的福寿螺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扁卷螺(Gyraulus chinensis)和长角含螺(Alocinma longicornis)为水生螺类,未发现感染,同一地点的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与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螺体大感染度高,见表1。

  表1  褐云玛瑙螺感染度与螺重的关系(略)

  2.3  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在深圳广泛分布,主要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和臭鼩鼱,在本次的调查中发现贝类中间宿主阳性地点进行终末宿主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调查,在罗湖园林公园、深圳大学文山湖、益田村等地捕获褐家鼠126只、黄胸鼠94只、臭鼩鼱28只,解剖检查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鼠22只,各种鼠的感染情况见表2。

  表2  各种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情况(略)

  褐家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黄胸鼠(P<0.01),**在感染鼠中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P<0.01)。

  2.4  深圳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分布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深圳的西南部,其主要特点是① 温度满足中间宿主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2422.6日度),年平均气温在26℃,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4℃,在此褐云玛瑙螺仅有一个及短的冬眠期;② 疫源地植物生长茂盛、灌木与藤本植物分布广泛,很多植物被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食取,深圳种植的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少,很多藤本植物成为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食取的食物;③ 疫源地周边有居民和学校食堂分布,多年没有进行灭鼠,可见大量的鼠群;④ 疫源地可见鼠食取螺后留下的螺壳;⑤ 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除植物外,也食鼠的粪便,造成了广州管圆线虫在鼠、螺间的不断的循环传播;⑥ 褐云玛瑙螺为深圳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主要中间宿主,疫源地的感染率为30%左右。

  2.5  实验室人工感染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结果  从野外采集阳性褐云玛瑙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实验市饲养的阴性大鼠,感染35d后从肺部回收成虫,其感染率为100%(10/10),每只大鼠感染50条Ⅲ期幼虫,62%幼虫能够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大鼠粪便中分离Ⅰ期幼虫感染实验室饲养的阴性福寿螺,感染螺的阳性率为67(33/50),但感染螺死亡率显著上升,对比阴性对照组死亡率上升了12%。

  3  讨论
    
  褐云玛瑙螺从非洲引入巴西后种群得到了大量的繁殖,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在鼠和褐云玛瑙螺之间传播,广州管圆线虫原仅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流行,在牙买加和古巴等南美洲国家等也相继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在鼠和褐云玛瑙螺之间传播[2~4]。褐云玛瑙螺是深圳陆生最大的淡水贝类,在福寿螺尚未引入珠江三角洲之前,发现褐云玛瑙螺是广州管圆线虫唯一的中间宿主,虽然本次调查在深圳西北部的坪地和坑梓没有发现褐云玛瑙螺,也可能是由于调查时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土囊比较干燥,很难发现褐云玛瑙螺的活动,但不肯定无褐云玛瑙螺的滋生。
    
  在80年代,福寿螺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经台湾引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在我国长江以南均有分布,一植物为主要食物,对我国的水稻等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5]。在深圳菜地、水沟郊外积水处有大量的福寿螺滋生,陈宝建等调查发现福寿螺在福建省的感染率高于其他的淡水螺类,我们的调查发现福寿螺在深圳地区不是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中间宿主,可能与深圳不栽培水稻等农作物有关,因为福寿螺主要以水稻等植物作为食物,稻田是福寿螺主要的栖息场所,深圳缺少福寿螺优厚的滋生环境。
   
  周晓农等研究发现不同的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的相容性有显著性差异,与福寿螺的相容性显著的高于其他淡水螺,同一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发育也存在明显差异[6,7]在我们调查的四种淡水螺中仅发现陆生的褐云玛瑙螺、两栖的福寿螺被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这可能是陆生和两栖螺类容易食取鼠的粪便而被动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有关,中国圆田螺和长角含螺为水生螺类,只有鼠的粪便排入水中通过摄食才能感染,感染的机会相对很低;同时调查发现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居民驻地和鼠类存在地的感染机会高于其他地带,罗湖园林公园以灌木热带植被分布为主、灌木落叶常年积累、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潮湿,有静水的池塘,周围有居民,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大量分布,是发现感染率最高的地点。
   
  在国内Lin JX等在中国福建省调查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有四种野生鼠类,其中与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感染鼠中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8,9]。虽然在深圳的调查中仅发现褐家鼠和黑家鼠有感染,但褐家鼠感染率高,雌雄鼠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等结果与Lin JX报告的结果一致。褐家鼠感染率高可能与其食性好食螺类有关,感染鼠中雌鼠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雄鼠可能与雌鼠在繁殖过程中需要摄取大量蛋白质有关,但上面的推测需要实验室加以证实。
   
  我们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的感染实验证实了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但对自然疫源地周边的居民进行血清学的调查仍是很有必要,以更进一步证实调查结果。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途径很复杂,在我们发现的患者中有的从不吃淡水螺类,Tsai HC等报道有的患者通过引用蔬菜的汁液而感染[10],我们的调查发现主要的感染途径是生食或食取未熟的淡水螺,深圳有些居民有用螺煮粥的习惯;本次调查发现感染螺移行后留下的液体中含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褐云玛瑙螺滋生在小区的花园,夜间在草地活动摄食,有时在花园的坐椅上发现褐云玛瑙螺,这样可能增加了感染人类的途径,一些新的感染途径还需进行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发现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和证实感染途径为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制订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的对策打下了基础。
   
  本文得到深圳市疾控中心寄生虫防治科技术指导,龙岗区疾控中心流病科、南山区疾控中心流病科、罗湖区疾控中心流病科、盐田区疾控中心流病科等同仁共同参与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Carlos Graeff-teixeira. Expansion of Achatina fulica in Brazil and potential increased risk for angiostrongyliasis.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nene,2007,101:743~744.

  [2] Waugh CA,Shafir S,Wise M,et al.Human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Jamaica. Emerg Infect Dis. 2005,11(12):1977~1978.

  [3] Lindo JF,Waugh C,Hall J,et al. Enzootic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rats and snails after an outbreak of human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Jamaica. Emerg Infect Dis. 2002, 8(3):324~326.

  [4] Martinez-delgado JF,Gonzalez-Cortinas M,et al.Eosinophilic meningoencephalitis in Villa Clara (Cuba). A study of 17 patients[J]. Rev Neurol,2000,31(5):417~421.

  [5] 周卫川,吴宇芳,杨佳琪.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25~28。

  [6] Shan Lv, Xiao-Nong Zhou,Yi Zhang,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J].Parasitol Res, 2006,99:583~587.

  [7] 吕三,张仪,周晓农,等.三种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4):326~328.

  [8] 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10~112.

  [9] Tsai HC, Liu YC, Wann SR, Lin WR, Lee SJ, et al. An outbreak of meningitis caused by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Kaohsiung[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1,34(1):50~56.

  [10] Lydden Polley. Navigating parasite webs and parasite flow: Emerging and re emerging zoonoses of wildlife orig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2005, 35:1279~1294.


作者单位:

作者: 马智超,吴泰顺,陈兵,周小涛,熊田甜,朱奕,黄振宇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