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2期

缅甸佤帮北部萨尔温江流域5例三日疟病例报告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三日疟。缅甸佤帮。经涂制的厚薄血片带回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经涂制的厚薄血片带回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三日疟;缅甸佤帮;

  病例1、叶某,女性,年龄19岁,2007年10月29日,巡诊时患者自述每3d午后出现全身酸痛、乏力、发冷、发烧已有10多天;就诊时用疟疾快速诊断卡(美卡)检测被发现:有效线显示有效、恶性疟位置显示阴性, 非恶性疟位置显示阳性。经涂制的厚薄血片带回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患者体温及疟原虫无性体密度分别为37.8℃、2 100个/ul血。

  病例2,叶某,女性,年龄45岁;2007年11月15日在巡诊时用疟疾快速诊断卡(美卡) 检测被发现;有效线显示有效;恶性疟位置显示阴性,非恶性疟位置显示阳性。经涂制的厚薄血片带回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患者体温及疟原虫无性体密度分别为37.5℃,1 260个/ul血。自述常在午后全身酸痛、乏力、发冷、发烧已有10余天;每72h出现上述症状较为规则。2007年11月15日13点就诊时先发冷(不抖)、40min后发烧、微汗,又过30min左右未经处理上述症状自行缓解。

  病例3:三某,男性,20岁, 2007年11月26日下午3点左右连续 3d有发抖、发烧(T39.1℃),出汗等症状而就诊,涂制厚薄血片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疟原虫。疟原虫无性体密度840个/ul血。

  病例4:尼某,男性,19岁,发病已有5d,于2007年11月29日晚7:30因隔天发冷、发烧(T39.2℃),出汗、纳差,症状较重而就诊,涂制厚薄血片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显微镜检查后,确诊为三日疟疟原虫。疟原虫无性体密度1 600个/ul血。

  病例5,摆某,男性,37岁,每隔3d于傍晚17h发冷、发烧(T37℃),出汗,已有半年,由于症状较轻而被勿视,于2007年12月2日晚7:00就诊, 就诊时体温(T37℃),涂制厚薄血片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显微镜镜查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疟原虫无性体密度1 280个/ul血。

  以上病例3男2女均是当地佤族,农民。他们来自于相距较远的不同村庄,但都来自于950m左右海拔的久居居民,距萨尔温江(海拔450m)20km的河谷地带,气候炎热,交通不便,文化经济发展非常滞后,特别大面积种植罂粟替代作物橡胶、咖啡、茶叶后的今天,当地群众的收入大为减少,很多人因此而陷入了更深的贫困之中。区政府所在地无医院、缺医少药。调查结果显示每72h一发作周期的有3例,每天发病有1例,隔天发病有一例,疟疾快速诊断卡(美卡) 显示阳性有2例,另外3例未用快速诊断卡(美卡)检测;显微镜检查各期疟原虫其形态具有三日疟大滋养体核1个,较小;胞质带状,空泡不显著;成熟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与三日疟病例散在分布,发病季节多为秋末、冬初与国内报道结果一致[1]。发病时间均在中午1点~晚8点,发病时体温在37.0~39.2 ℃之间,平均38.1℃; 疟原虫无性体密度840~2 100个/ul血,平均1 416个/ul血,病情有轻有重;体温高低与临床症状成正比, 疟原虫无性体密度高低与临床症状未体现相关性。但发作前都有疲惫、肌肉关节酸痛,寒冷及头疼症状[2]。病例5 发病已有半年,由于症状轻不易引起重视;所有病例用氯喹、青蒿琥酯等常规抗疟药物全程足量治疗有效, 40d随访3例28d随访2例均未发现复燃。三日疟病例目前国内已少见报,但由于其寿命较长具有及其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疟疾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编, 疟疾防治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


作者单位:

作者: 李春富,聂仁华,刘慧,孙院红,李贵深,岩东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