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1期

传统电休克治疗精神病致电灼伤15例报告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电休克治疗是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对精神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传统电休克与价格昂贵的无抽搐电休克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的优点。精神病人大多为弱势人群,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传统电休克治疗的临床应用仍较为广泛。...

点击显示 收起

     电休克治疗是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对精神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传统电休克与价格昂贵的无抽搐电休克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的优点。精神病人大多为弱势人群,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传统电休克治疗的临床应用仍较为广泛。由于治疗仪性能存在问题,容易发生电灼伤。2004年8月至12月我科共发生电灼伤1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至12月我科行传统电休克治疗发生电灼伤15例。其中,一度灼伤10例,浅二度灼伤5例。15例病人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病障碍诊断标准CCMD-3。

  1.2  电灼伤机制 

  人体作为导电体,在接触电流时成为电路中的一部分,通过产热和电化学作用引起人体组织损伤。低电压(<380V)罕见引起皮肤灼伤。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皮肤与电极板接触的有效面积减少,接触电阻增大,极板温度升高,使皮肤细胞脱水、细胞内外液体蒸发和组织收缩。当组织中电流达到一定强度时,局部产生大量的热能,导致细胞破裂、组织坏死[2]。

  1.3  灼伤程度及治疗

  1.3.1  一度灼伤(红斑型) 

  伤及表皮,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少量浆液渗出,局部红肿、无水泡。发生一度灼伤后应防止摩擦,2~3天后症状可消失,3~5天后愈合,不留瘢痕。

  1.3.2  浅二度灼伤(水泡型) 

  伤及真皮浅层,血浆渗出积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局部肿胀、有水泡。用0.1%碘伏涂擦局部以防止感染。由于面积小可自行吸收,表皮细胞坏死形成焦痂,1~3周后脱痂愈合。

  2  电灼伤的原因

  2.1  治疗仪老化 

  由于治疗仪老化,常规剂量的电流不能引起全身性抽搐,必须加大电流量及延长通电时间才能产生应有的治疗效果。这样,增加了发生电灼伤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常规剂量的电流不能引起全身性抽搐,往往重复电击,增加了电击时间,也容易产生电灼伤。

  2.2  电极板保养不妥
 
  电极板使用后如果导电胶未擦干净,往往出现干胶、电极板老化和磨损等,从而导致有效导电面积减少、导电性能降低、接触电阻增大、极板温度增高。电极板下的皮肤温度升高一旦超过6℃,就可能发生灼伤。

  2.3  多次电击同一部位 

  使该部位皮肤组织反复多次受到电刺激作用,加重损伤皮肤。

  3  预防和护理

  3.1  电休克治疗仪的规范化管理 

  治疗仪必须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操作;由专职人员负责保管,定期检查维修,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检测性能。使用前要检查有无损坏,检查通电情况、导电性能、输出功率等。如有问题及时处理,未修好前暂停使用。

  3.2  正确使用电极板 

  电极板使用后要擦试干净,避免干胶,保持清洁干燥,保持极板良好的导电性能。使用时电极板应紧贴皮肤,保证有效的接触面积;用力均匀,避免移位;导电胶涂擦均匀,随做随擦。

  3.3  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电击部位的皮肤,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一旦发生灼伤按医嘱处理。

  3.4  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告知病人及家属:电灼伤只是轻微损伤,很快就会痊愈,不留瘢痕,不影响容颜。治疗前,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情况,履行告知义务,让他们作好心理准备,在特殊治疗同意书上签字,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5.

  [2]陶红.急救科护理.人民出版社,2004.154-155.

  (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  无锡  214151)

作者: 周玉英,吴琴华,钱锡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