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第18卷第6期

712例青少年精神疾病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相关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性格的患病率最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次有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的占70.2%,其中以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多数(53%)。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   青少年;精神疾病;个性特征;应激因素

  近年来,临床发现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加50%[1]。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目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已超过1 600万人[1]。其原因除生物学因素外,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是诱发患病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我们对712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12例均为1995年1-6月首次住我院的≤17岁的青少年患者。据病案资料提供的资料,以CCMD-3诊断标准重新诊断,个性特征的分类按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心理学》有关性格的类型分为内向、中间、外向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入组住院病历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发病年龄、个性特征、起病诱因、目前诊断。统计方法使用相对的百分比(%)计算和x2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男297例(41.7%),女415例(58.3%),发病年龄2~17岁,平均(15.6±1.7)岁,其中年龄组分配:≤7岁22例(3.1%),8~12岁59例(8.3%),13~17岁631例(88.6%)。

  2.2  疾病分类  分裂症420例(59%),心境障碍116例(16.3%),癔症、应激障碍、神经症58例(8.1%),癫痫性精神障碍49例(6.9%),脑部疾患致精神障碍33例(4.6%),躯体疾患致精神障碍4例(0.6%),其它精神障碍32例(4.5%)。

  2.3  个性特征与疾病见表1

  表1  个性特征与疾病(略)

  表1显示,内向型性格患病率最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420例分裂症病人中,个性内向者占68.1%,差异非常显著(P<0.01),癔症、应激障碍、神经症中,内向型性格占81%,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疾病个性特征没有显著差异(P>0.05)。个性特征对一个人的适应行为的影响相当重要,不良个性为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2.4  应激因素与疾病,见表2

  表2  应激因素与疾病(略)

  表2可见,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者占70.2%,其中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53%,家庭因素占12.5%,说明当前青少年在学习、升学问题上压力较重,其次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异常。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不良的个性和个性缺陷是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基础。青少年处于个性的塑造和形成阶段,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性格内向者内心困惑不能及时发泄,特别是面临各种不良刺激带来的冲击,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家长应为其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培养其乐观健全的个性。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行为、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家庭结构不健全或家庭关系不和谐,易使他们的个性存在缺陷。

  应激因素是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重要发病诱因。青少年是社会的成员,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电视信息的影响,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竞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学和师生之间交往的冲突,父母的过高期望,父母对子女期望愈高,子女的心理压力愈严重[3]。都牵系着他们的心理,烦躁、压抑、苦闷的心情无法摆脱,如不及时调适造成心理失调,导致精神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升学方面应激因素占53%,表明学习和学业是青少年最大的压力来源[4]。

  总之,学校和家长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亲子关系,给他们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学会远离和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及时对其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切不可期望过高,求全责备,消除和预防他们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精神偏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10月10日.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国疾病防御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4.10.10.中国精神卫生网,21健康网.

  [2]  王  延,翟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问题影响的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28.

  [3]  周东明,谭红专,李硕欣.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2):144-146.

  [4]  楼玮群,齐  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M],心理科学,2000,23(2):156-159.

  (山东省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山东  莱阳  265200)


 

作者: 王俊凤,赵树美,于兰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