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期

健脾益气解毒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病程缠绵,呈现发作、缓解反复交替的变化过程,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采用自拟健脾益气解毒汤,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本病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诊断参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它以结肠黏膜非特异性弥漫性炎症及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本病病程缠绵,呈现发作、缓解反复交替的变化过程,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采用自拟健脾益气解毒汤,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本病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将溃疡性结肠炎(UC)72例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40.5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其中初发15例,慢性复发25例。病变位于直肠乙状结肠28例,左半结肠7例,右半结肠4例,全结肠1例。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0~57岁,平均38.9岁;病程4个月至9年。其中初发11例,慢性复发21例,病变位于直肠乙状结肠21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3例,全结肠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中药口服:给予健脾益气解毒汤,药物:黄芪30g、党参15g、 炒白术12g、云苓20g、黄连6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20g、炒白芍12g、陈皮9g、木香12g、白芨12g、炙甘草3g。大便脓血、热盛邪实者加白头翁12g、秦皮9g;胃脘痞闷、湿阻气滞者加苡米20 g、川朴12 g;肝郁症状明显者加柴胡6g;有血瘀征象者加丹参20g;久泻久痢加诃子6g、乌梅12g;肾虚症状明显者加制附子、肉桂各6g。文火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中药灌肠:药物黄连15g、黄柏15g、公英15g、枯矾5g、三七粉3g、地榆30g、儿茶12g、白芨15g,用水煎至100~150ml,每晚灌肠一次。

    1.2.2  对照组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5 g,每日3次,SASP 4片研末后,加入0.9%和理盐水100ml,每晚灌肠一次,腹痛者加654-2止痛药。

    1.2.3  疗程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0日1疗程,中间休息5日,连续用药4个疗程,一般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2~3周。治疗期间加强营养,切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87年全国肛肠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愈合,粪常规检查3次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黏膜病变减轻,溃疡数目明显减少,粪常规红、白细胞10个/HP以下。无效:症状未减轻,用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后复发,大便常规检查与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UC的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心理因素等有关,而且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中医认为, UC属于“泄泻”和“痢疾”的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及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脏腑虚弱等因素。而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即大小肠的防御功能低下。如《景岳全书·痢疾》云:“后人见痢如脓垢者,皆谓之积,不知此非粗粕属,而实附着于脏之脂膏,皆精血之属也……今之凡患泻痢者,正以五内受伤,脂膏不固,故剥而下。”UC患者多有乏力、纳少、便溏、脉弱等脾虚症状。故脾虚日久、气虚不摄、膏脂下流是UC的主要病机。但湿热毒邪却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湿热日久,蕴而成毒,毒热入血,肠络受伤,而见脓血便;湿热蕴结,气机不畅,而见里急后重。脾虚与湿热毒邪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湿热日久阻滞气机,有碍脾胃运化,而脾虚不能斡旋亦可造成湿停毒聚。因此,脾虚与湿热瘀毒相互胶结是本病的特点。据此,我们确立了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自拟了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方治疗UC。

    药理研究认为,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中药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的活性,抑致细胞因子(如IL-6、IL-8)的释放,纠正SIgA分泌异常,从多个方面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炎症消退,使病情趋于好转。UC患者在病变过程中由于肠腔内压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内源性缩血管物质活性递升等的影响,使肠血流量降低,或暂时性缺血后出现再灌流现象,能引起氧化还原不完全,特别是在肠内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导致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损伤肠黏膜。氧自由基属于中医毒邪范畴。实验证明,黄芪、党参、白术、黄连、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药物有提高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作用,有利于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轻肠黏膜的损伤[2]。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营养素,能强壮人体,增强免疫力。黄芪、甘草中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其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明显,可有效地影响炎症的渗出期和增生期,其抗炎程度稍弱或接近于可的松,对动物实验性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1]。黄连、白头翁、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均有抗微生物效能,对多种球菌、杆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研究表明,健脾益气的中药还能促进黏膜局部的血流量,清除溃疡表面的高凝状态,改善黏膜局部微循环,使机体能够及时清除有害的代谢物质。清热解毒药可促进溃疡面水肿的消退、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两者适当配伍,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配合枯矾、三七、白芨等收敛止血生肌之品,保护肠黏膜,使溃疡加速愈合。

  

【参考文献】
  [1] 赵长胜.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5例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7):23.

[2] 郭红军.益气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22,21(12):707.


作者单位:山东省嘉祥县中医院,山东 嘉祥 272400

作者: 李尚河 张兰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