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期

脑震荡后遗证的心理社会特征及防治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脑震荡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都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快,心理精神压力增加。一般认为,轻型脑外伤无影像学形态改变,而且患者意识障碍时间短、程度轻,一般无明显脑实质损害。因此,认为这类轻型颅脑损伤系脑震荡后遗证,又名脑外伤综合征,其中与患者的素质、性格......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震荡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都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快,心理精神压力增加。由于工伤意外事故、交通事故等增多,造成轻型颅脑损伤率明显增加。一般认为,轻型脑外伤无影像学形态改变,而且患者意识障碍时间短、程度轻,一般无明显脑实质损害。因此,认为这类轻型颅脑损伤系脑震荡后遗证,又名“脑外伤综合征”,其中与患者的素质、性格、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占10%。目前,外界暴力的作用造成颅脑损伤的根本原因和颅脑损伤及其后果一直是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脑外伤综合征与外伤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解决。从心理学方面研究,意外的伤害不但给患者身体造成严重复杂的损伤,而且造成心理急性严重的应激反应,有强烈恐惧体验的创伤生活事件,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患者可有人格改变和神经症方面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其心理社会特点,能有效采取对症的心理治疗干预[1],这对脑震荡后遗证是非常重要的。现将脑震荡后遗证的心理社会因素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交通事故撞伤32例、施工生产10例、纠纷4例,共计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0~52岁。文化程度:小学20例,初中24例,大学2例。

    2  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2.1  损伤前因素  脑外伤患者的年龄,损伤前有脑动脉硬化、酒精中毒、精神素质(遗传、阳性家庭史、人格障碍)以及最近的生活事件因素对脑外伤综合征的发生有明显作用。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高、无人格障碍、无躯体方面疾病、无阳性家庭史则有利于脑震荡后遗证的恢复。

    2.2  损伤期间因素  受伤时意识丧失时间、受伤的程度以及躯体受伤情况、医护人员在急诊救助中的操作技术和言行举止对外伤综合征的发生有明显作用。相对来说,意识障碍时间短、受伤程度轻则有利于病情减轻、恢复早。

    2.3  创伤后因素  包括有无智能障碍、躯体功能的受损、瘢痕形成、癫痫发作等。如果在受伤后存在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涉及到赔偿和诉讼方面争执,必然会影响脑震荡后遗证的症状和病程。

    3  心理因素特征

    3.1  表现对治疗能动性的影响  患者的个性特征、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这些心理社会因素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它强烈、持久地影响着人的治疗能动性,具有调节、节制力量,支配着患者的心理和行为。

    3.2  现实生活给予患者的条件刺激因素  如:工资、职称、家庭婚姻、赔偿等问题,它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治疗能动性。

    3.3  治疗中给予病人的各种刺激因素  如: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治疗效果和医源性负面因素等,它对治疗能动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4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轻型脑外伤综合征表现头昏、头疼、失眠、耳鸣等躯体症状的占80%,半数以上有疑病观点。有的出现血压不稳定、脸色苍白、步态不稳、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纳差、手脚麻木、震颤、运动不安、胸闷、呼吸困难、吞咽梗塞等。有的患者出现阳萎、早泄、月经紊乱、性缺乏等功能障碍。

    3.5  抑郁绝望  患者常表现为束手无策、紧张不安、来回走动、绝望、罪恶、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日常生活事件丧失兴趣,以致学习、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患者感到心情压抑,十分难受,过度关注躯体变化,对生活失去信心,遇事老往坏处想,常夸大自己病情,自卑、自责、有内疚感,感到精神疲惫、思维困难,日常生活很吃力,自认为生不如死、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痛苦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更加悲观,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年轻脑外伤患者常出现疑虑心理,怀疑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认为自己是严重的受伤者,担心自己工作、前途、医疗费支付问题等。

    3  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

    3.1  树立自信心  因患者有强烈解脱自身苦恼和内心矛盾的愿望,多有躯体不适,过度关注自己健康,故表现不安和焦虑。而要把这种自信心作为与疾病斗争的实际力量,用在实际行动中去,则更困难。没有自信心或自信心不能与治疗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上,要取得治疗效果是一种空想。患者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之后,还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对于那些个性偏激固执、任性,满脑子都是“病、怕”字,视野和胸怀狭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又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遇到这种情况,医生需要特别注意,向患者系统讲解脑震荡的医学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诊断和治疗,让患者对本病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病情,并寻求对策。这样可消除不利因素影响,有利于消除疑病心理和紧张、恐惧、绝望心理,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作用,有利于大脑功能早日康复。

    3.2  生活技能训练  指导患者尽可能恢复病前的职业技能或发展他的兴趣、有专长的新技能,以适应职业的需要。无论是家务劳动或走向工作岗位,原则上必须是渐进式和量力而行。如病情稳定,可逐步加大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复杂性,直到恢复原有的工作。最终目的使患者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作用,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康复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2

作者: 黄祖宜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