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3期

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规范建议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根据新生儿窒息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产科建立“新生儿急救操作规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生儿急救操作规范”基本文本。【关键词】急救窒息新生儿操作规范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窒息新生儿,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根据新生儿窒息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产科建立“新生儿急救操作规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生儿急救操作规范”基本文本。

【关键词】  急救 窒息 新生儿 操作规范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窒息新生儿,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证必须分秒必争。有必要在产科建立“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规范”。现就产科建立“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规范”讨论如下:

    1  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11  原因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一般为5%,病死率约23%~127%,多见于妊娠病理、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例如,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发育迟缓、脐带异常(脐带绕颈、打结、过短、脱垂等)、妊高征、过期妊娠、早产、产程延长以及产前具有各种高危因素(包括羊水胎粪污染、胎心率异常、手术产、使用缩宫素、胎位异常、低体重、过期产等)。

    12  应对措施  ①做好孕期保健,发现高危因素及时纠正;②通过分析产妇孕期情况,进行筛查,预见可能出现的新生儿窒息。③在产科配备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专职人员。

    2  治疗

    新生儿窒息的预后取决于窒息的程度、时间和复苏是否及时、正确。窒息越严重和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有数据表明,窒息儿抢救20分钟后好转者有364%出现智能异常;而5~20分钟好转者,只有37%出现智能异常。因此,必须分秒必争施行复苏,要求做到复苏及时、迅速、正确、有效。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窒息急救程序如下:

    21  准备  ①充分了解病史,预热顶悬式辐射保温台;②备足所需复苏器械,定位安置,如氧气、保暖设备、一次性吸管、气囊面罩复苏器、新生儿喉镜、电池(供新生儿喉镜使用)、小灯泡(供新生儿喉镜使用)、气管内导管、各类导管接头、听诊器等。

    22  复苏方案  新法复苏方案是:A-开放气道(Airway);B-建立呼吸(Breathing);C-恢复循环(Circulation);D-药物(Drug);E-监护评估复苏效果与合并症(Evaluation)。

    23  复苏法

    231  清理呼吸道  胎儿娩出后,揩干全身水分,摆好轻度头低足高位(≈15°)。在胎儿第一口呼吸前,将其口腔、鼻腔内的黏液、羊水清理出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引时动作要轻柔,如遇黏稠羊水和胎粪堵塞,在喉镜直视下用导管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过多刺激新生儿咽喉部,否则会引起喉头痉挛,加重窒息。

    232  促进自主呼吸的建立  大多数窒息新生儿只需清理呼吸道和触觉刺激即可啼哭和正常呼吸。若呼吸仍未建立,心率<100次/min,用复苏气囊和面罩加压给氧,面罩大小要适宜。气流量5L/min,第一口呼吸约需196~392kPa(20~40cmH2O)的压力才可扩张肺叶,以后只需147~196kPa(15~20cmH2O),加压30~60秒,频率30次~40次/min。应防止过高压力引起的气胸。经以上处理,2分钟内缺氧仍无改善时,应改用人工通气的方法建立呼吸——气管插管。要提高复苏成功率必须做到早插管、早吸引、早加压通气。如婴儿皮肤、口唇、四肢转红,肌张力恢复,自主呼吸平稳,即可拔管吸氧;插管后吹气不能改善缺氧则接T管或简易气囊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20~50ml),继续人工通气。

    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压力不超过30cmH2O,呼吸频率以30次/min为宜,每次插管时间不宜超过20s。气管插管所需导管大小及深度应根据不同体重选用。<1 000g选用内径为2~25mm,1 000~2 500g为3mm,2 600~4 000g为35mm。深度:早产儿8~9cm,足月产10~12cm。喉镜片应用:早产儿选用70号,足月产选用90号。

    无药物抑制而用复苏器15~30分钟后,心率>100次/min者可停用复苏器,观察自主呼吸、心率。60~100次/min并有增加趋势者继续面罩加压给氧;无增快者改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若心率<80次/min加胸外心脏按压,在胸骨下1/3区下压1~2cm,用双手拇指手掌法和双指法均可,每分钟120次。30秒钟未见好转者开始用药。

    233  给氧  婴儿娩出阿氏评分0~3分者应立即气管插管。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后加气囊正压通气。一般可持续给氧3~6小时,在新生儿恢复正常呼吸、面色转红以后30分钟停止给氧,调节给氧流量。给氧浓度过高会发生氧中毒,引起眼及肺部损害,氧浓度不足则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并导致脑损伤。新生儿复苏后2小时内,随时可能再度发生窒息,必须严密观察,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口鼻内黏液或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2.3.4  复苏用药

    2341  母亲在分娩前4小时用过麻醉药而导致新生儿呼吸抑制者给钠洛酮,为01mg/kg体重,静注、肌注或气管导管给药。

    2342  经上述措施仍未建立呼吸,心率仍低于60~80次/min,如使用人工呼吸并胸外按压至少30s后,心跳<80次/min或无心跳者:首先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2ml/kg,经脐静脉注射或气管导管注入,气管注入时要用1:1生理盐水再稀释,必要时可每5分钟重复一次。尽量避免心腔内注射,以免损伤心肌。如效果不佳,且伴有急性出血及低血容量时给予扩容剂,可用乳酸钠林格液或生理盐水10ml/kg体重,或自身胎盘血、全血、血浆、白蛋白等脐静脉缓慢注入;有酸中毒表现者,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体重脐静脉缓慢注射;对呼吸不规则、急促、尖叫、生理反射低下及肌张力减弱为主者,可选用东莨菪碱,每次003~005mg/kg体重,静脉推注,每15min一次,一般4~8次渐减,不可骤停,以免引起反跳。出生半小时内用,愈早效果愈佳。在不同情况下选用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交替使用,能迅速解除脑、心、肺、肾和周围血管平滑肌痉挛状态,从而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供血、供氧,兴奋呼吸和循环中枢。

    由于重度窒息患儿可能存在脑水肿,肾脏及心功能损害,部分患儿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主张重度窒息足月儿产后第一天输入液体量较正常娩出新生儿减少20%。实验室研究发现,成年鼠缺氧缺血时,高血糖可加重脑损害,而低血糖则可减轻损害,故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输注葡萄糖的措施应引起注意。

    经上述用药后周围组织仍有灌注不足可用多巴胺,其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关,小剂量[2μg/(kg·min)]有扩张肾、脑肺血管作用,增加尿量和钠的排出;中剂量[2~10μg/(kg·min)]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升高血压;大剂量[10~20μg/(kg·min)]增加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新生儿窒息休克时多伴有酸中毒、肺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故多采用[5μg/(kg·min)]左右或和多巴酚丁胺各半的小剂量开始,在心率、血压的密切监护下逐渐增大剂量。

    3  复苏后处理与护理

    积极的复苏后处理对减少和减轻并发症、改善预后起很大作用。

    31  保暖  新生儿一娩出即置于预热的保暖区内,防止热量丢失。尽量保持新生儿最佳体温,365~375℃最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新生儿对各种疾病抵抗力最强,减少低血糖、酸中毒、水肿、硬肿症、出血、黄疸等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32  密切观察呼吸、心音、面色、末梢循环、神经反射及大小便  若反复呼吸暂停可用氨茶碱,首剂7~8mg/kg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15分钟以上)。呼吸时声音粗糙、喉有痰鸣音或有呕吐,均应用一次性吸管吸引,保持呼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妇幼保健院,云南 祥云 672100

作者: 张秀琼 邹亦萍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