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4期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卒中后癫痫卒中后癫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群,且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3年期间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8月期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834例(脑出血305例,脑梗死529例),其中继发癫痫81例,占9。...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卒中后癫痫


    卒中后癫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症候群,且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3年期间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8月期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834例(脑出血305例,脑梗死529例),其中继发癫痫81例,占9.7%。本组81例卒中后癫痫患者,男51例,女30例;年龄43~85岁,平均63.2岁;其中脑梗死48例(48/81,占59.3%),脑出血28例,(28/81,占34.6%),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5/81,占6.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种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过CT脑扫描确诊。

    1.2  临床特点

    1.2.1  癫痫性发作与病程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癫痫性发作(卒中1个月内)56例(56/81,占69.1%),脑卒中后1~2个月出现癫痫性发作13例(13/81,占16.0%),2~3个月出现癫痫性发作10例(10/81,占12.3%),3~6个月出现癫痫性发作2例(2/81,占2.5%)。由此可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癫痫性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t=14.089,P<0.05)

    1.2.2  癫痫性发作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48例脑梗死中,皮质区(脑叶)受累32例,基底节区梗死16例;33例脑出血中,脑叶出血26例,壳核出血5例(出血量约50~70 ml,均破入脑室),尾状核头部出血2例(出血量约45 ml,破入脑室)。由此可见病变位于脑皮质的癫痫性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区域(58/23,t=31.821,P<0.05)。

    1.2.3  癫痫性发作与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本组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33例,占全部脑出血305例的9.76%;占全部脑梗死529例的9.68%。由此可见,出血性卒中与梗死性卒中继发癫痫对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t=3.078)。

    1.2.4  癫痫发作类型  本组病例均明确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未发现可能相关的其他疾病。表现为简单局部性发作10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27例,其中15例由简单部分性发作发展而成。全身性发作持续状态1例。脑电图异常,多提示病灶侧较重,有的出现棘慢波。病灶位于基底节和丘脑区的患者18例,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脑电图呈现弥漫性异常。

    3  讨论

    脑卒中与癫痫性发作的关系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本组收集脑血管病患者834例,其中发生继发癫痫性发作81例,占9.7%。有人认为动脉闭塞较慢的颈内动脉系统阻塞性疾病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1]。我们观察的病例,病灶分布多在颈内动脉系统的供血区域,说明脑卒中继发癫痫性发作,以颈内动脉的供血区多见。卒中灶位于大脑半球的患者占58例,表现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其中27例发展为全身强直-痉挛发作。由此可见,脑叶出血或梗死较多出现癫痫性发作。而目前临床上最多的腔隙梗死,继发癫痫性发作者仅3例,证明在脑卒中继发癫痫性发作中,腔隙性脑梗死少见[1,2]。

    根据癫痫性发作出现的时间,本组患者,可分为两类情况:早发性癫痫(2周内)和晚发性癫痫(2周后),早发性癫痫的原因主要是病变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细胞水肿而产生癫痫样放电。其发生机制,梗死早期脑缺血、缺氧,使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出现过度去极化;急性期颅内压升高,影响了神经元的正常电生理活动;由于应激反应使机体内有关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破坏等引起癫痫性放电。较大的畸形血管盗血而使邻近脑组织缺血、缺氧或病变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元,引起癫痫性发作;脑出血或动脉瘤破裂,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神经元缺血、 缺氧出现癫痫性放电。迟发性癫痫(2周后),主要由于病灶中神经胶质增生、中风囊形成致病灶[3]。发生机制,梗死或出血灶的机械刺激及逐渐发生的神经元变性,病灶周围胶质细胞的增生及血红蛋白、铁、 铁蛋白等构成病灶的刺激,构成癫痫灶[1,2,4,5]。由此可见,脑卒中早期,有明显的意识改变和脑水肿征象,癫痫性发作短暂,呈一过性,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而脑卒中晚期,脑水肿已经消失,其后数年内反复癫痫性发作,多数肢体功能恢复较差。

    徐惠琴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的发病率为26.2%[6],本文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癫痫性发作5例,占6.2%,低于文献报道。一般认为,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后者可以导致脑梗死,继发癫痫性发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应积极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脑血管痉挛,是防止癫痫性发作的关键。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其迅速出现的颅内压升高及血性物刺激,首先作用于大脑皮层,易于诱发癫痫性发作。

    在治疗上,除针对病因处理外,对不同时期的癫痫性发作患者应区别对待。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分析,一般在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的癫痫性发作,临床应用地西泮即可,不须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对晚发癫痫性发作者,多须长期常规抗癫痫治疗[5]。

【参考文献】
  [1] Pochlmann-Eden B, Cochius JI, Hoch DB,et al. Stroke and epilepsy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J].CerebrovascDis,1996,6(4):322-324.

[2] Pochlmann-EdenB, Cochius JI, HocchDB, et al. Stroke and epilepsy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J].Cerebrovasc Dis,1997,7(1):2-3.

[3] 张晓琴,任善玲,陈顺仙.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与机理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6):359-362.

[4] 翁武昭,王 孙,柴 莹,等.急性脑血管病的癫痫发作[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5,11(1):36-38.

[5] 黄如训.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3):148-151.

[6] 徐惠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癫痫[J].临床神经病杂志,1993,6:114-115.


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200

作者: 颜广东 夏慧玲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