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2期

上海市社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调查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抑郁症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徐家汇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对其中60岁以上的175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分为筛查和复诊两个阶段。筛查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病人健康状况问卷-9(PHQ-9)、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抑郁症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徐家汇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对其中60岁以上的1 75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分为筛查和复诊两个阶段。筛查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病人健康状况问卷-9(PHQ-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表,复查诊断使用DSM-Ⅳ的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重症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2.8%,其中,男性患病率1.9%,女性患病率3.5%。结论:重症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

【关键词】  老年人;抑郁症;社区卫生;患病率

基金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预防精神医学”重点项目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of the elderly in

  Shanghai communityWU Hai-su,XU Yong,ZHU Hu-xian,et al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2011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depress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in Shanghai and set up basic data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th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1 756 residents aged 60 years or above were selected from 2 communities of Xuhui District by random sampling. The study design consisted of a screening stage in which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and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PHQ-9) were used, and a clinical interview stage in which DSM-Ⅳ was us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the major depression of the elderly was 2.8%(1.9% in man and 3.5% in women).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in elderly show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Key words】  Elderly; Depression; Community health; Prevalence

  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也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至2006年,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6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9.6%。老年人口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它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疾病负担,因此,老年抑郁症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给老年抑郁症的社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选定上海市徐家汇街道作为样本来源,徐家汇街道共有居民95 620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9 819人,占当地总人口的20.7%,其中,男性9 555人(48.2%),女性10 264人(51.8%),与上海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及其性别组成情况基本相似。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推荐的创市综合防治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立起由街道负责、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实施、居委会参与的社区综合防治体系,24小时为全街道社区居民服务。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7个卫生服务点,先从中随机抽取2个卫生服务点,再从这2个卫生服务点所管辖的全部居委会中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抽样普查。

  1.1.2  纳入标准  年龄≥60岁,有当地正式户口。

  1.2  研究工具

  1.2.1  调查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表,病人健康状况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简称PHQ-9)[1]。

    PHQ-9是哥伦比亚大学Robert Spitzer教授等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出的精神障碍初级保健评估(Primary Care Evalu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PRIME-MD),是一个简明、自我评定的工具,经反复实践与应用,现已被翻译成好几种语言,广泛应用于初级卫生保健研究与实践,作为抑郁症的一种筛查工具。PHQ-9是基于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而制订的,问卷的9个条目是DSM-Ⅳ关于重症抑郁症症状学诊断标准的9个抑郁症状组成,它们分别是:①愉快感丧失,②心情低落,③睡眠障碍,④精力缺乏,⑤饮食障碍,⑥自我评价低,⑦集中注意力困难,⑧动作迟缓,⑨消极观念。评分采用“0-3”四级评分法,总分27分,PHQ-9≥15分为阳性。关于PHQ-9在中国应用的信度、效度研究结果已另文报道。

  1.2.2  诊断工具 

  应用DSM-Ⅳ关于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及相关配套工具。

  1.3  资料的收集 

  调查从2005年11月1日起至2006年3月31日结束。调查分筛查和确诊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MMSE、ADL、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表、PHQ-9对被试者逐一进行调查,对文盲或文化低者由检查者询问填写;对存在交流障碍者,反复询问居民家属的意见后填写。第二阶段由精神科医生对PHQ-9≥15分、没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应用DSM-Ⅳ进行复查诊断。

  1.4  调查人员的组成及其培训 

  筛查人员主要由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护士及少部分精神科医师组成,诊断复查由高年资的精神科主治医师来完成。调查前,先对本研究方案、筛查量表、诊断工具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后一致性检验Kappa=0.82~0.93。

  1.5  数据分析 

  将资料输入电脑,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抽样后符合条件的共有1 885人,在调查中有82人外出,47人拒访,实查1 756人,应答率93.2%。其中,1 594(90.8%)人独立完成问卷,文盲及部分小学文化的139(7.9%)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问卷,23(1.3%)人因交流障碍或其它原因在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帮助下完成。

    在收集到的1 756份有效问卷中,男性752(42.8%)人,女性1004(57.2%)人;平均年龄(72.67±7.76)岁;文盲135(7.7%)人,小学文化411(23.4%)人,初中文化460(26.2%)人,高中/中专文化387(22.0%)人,大专文化119(6.8%)人,本科及以上文化244(13.9%)人;在婚老人1218(69.4%)人,丧偶老人395(22.5%)人,离异老人132(7.5%)人,未婚老人11(0.6%)人。

  2.2  患病率

  2.2.1  总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1 756位老人中经PHQ-9筛查阳性,且符合DSM-Ⅳ重症抑郁障碍标准的有49例,徐家汇街道社区中重症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8%。

  2.2.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 

  49例中,男性14例,女性35例,老年抑郁症男性患病率1.9%,女性患病率3.5%;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4.18,P=0.027)。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如下:60~64岁组为3.3%,65~69岁组为1.5%,70~74岁组为3.1%,75~79岁组为2.2%,80~84岁组为3.1%,85~89岁组为5.6%,90岁以上组为2.6%。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44)。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患病率及比较(略)注:女性与男性比较,*P<0.05。

  2.2.3  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患病率   

  在婚老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2%,均明显低于离异老人的患病率(3.8%)、丧偶老人的患病率(4.1%)、未婚老人的患病率(9.1%)。因未婚老人与离异老人较少,故将其与丧偶老人合并,构成独身老人组,与在婚老人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与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没有关系(P>0.05)。结果见表2。表2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患病率及比较(略)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可能和样本来源、筛查工具、确诊工具、确诊依据等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项多国研究[2],应用老年精神状况量表及其相配套的计算机诊断系统(GMS-AGECAT)为工具,对9个地区、65岁以上、13 808名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差别很大,最低为8.8%,最高达到23.6%,平均患病率为12.3%。Chen等[3]对我国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23次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抑郁症的平均患病率为3.86%,较国外的研究结果明显偏低,推测可能和中国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有关。

    高之旭等[4](1992)以老年抑郁量表(GDS)为筛查工具,以DSM-Ⅲ-R为诊断工具,对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研究,社区重症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2%。本研究以PHQ-9为筛查工具,以DSM-Ⅳ为诊断工具,研究表明重症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8%。本研究和高之旭等的研究均是以上海的社区老龄人群为研究对象,先是用筛查量表进行普查,再应用DSM-Ⅳ或DSM-Ⅲ-R进行确诊,又都反映重症抑郁的患病率,因此,上海市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似有增加的趋势。

    关于性别和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问题,研究结果并不一致。Li等[5]对香港社区中65岁以上、56 167名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女性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9%,男性为7.9%,女性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Copeland等[2]研究结果亦显示,女性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14.1%)高于男性的患病率(8.6%)。但也有的研究持相反观点,胡志等[6]以GMS-AGECAT为工具,对合肥市城市社区65岁以上的1 810名老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男性(2.32%)略高于女性(2.18%)。本研究显示,女性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5%,男性为1.9%,女性高于男性,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有的研究[4,7]发现,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也有的研究认为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与年龄没有关系[5]。本研究也没有发现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作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慢性病发生率增加,各种躯体不适主诉也随之明显增多,而老年抑郁症患者本身有着较多的躯体症状,因此,高年龄阶段的老人抑郁患病率的增高可能是躯体疾病造成的假象。文化程度是否与抑郁有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Abolfotouh等[8]研究认为,文化程度低与抑郁明显相关,而Eisses等[9]对479名老人进行研究,认为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老人患老年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没有发现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与文化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在婚老人的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在婚老人(离异、未婚、丧偶等)的患病率。这可能是由于非在婚老人,尤其是那些患了严重的躯体疾病不能出门的老人,生活较为孤独,缺乏交流对象,或是由于老年人适应能力较差,当失去伴侣时不能很快调节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尤其是不和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长期的抑郁情绪导致了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roenke K, Spitzer RL, Williams JB.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ssion severity measure[J]. J Gen Intern Med, 2001,16(9):606-613.

  [2]Copeland JR, Beckman AT, Dewey ME, et al. Depression in Europ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people[J]. Brit J Psychiatry, 1999,174:312-321.

  [3]Chen R, Copeland JR, Wei L. A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depression of older peopl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1999,14(10):821-830.

  [4]高之旭,王建国,盛尤荣,等.上海地区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5):278-280.

  [5]Li ZB, Ho SY, Chan WM, et al. Obes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elderly[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4,19(1):68-74.

  [6]胡 志,徐晓超,秦 侠,等.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症患病率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4):30-33.

  [7]Chou KL, Chi I.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st-old[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20(1):41-50.

  [8]Abolfotouh MA, Daffallah AA, Khan MY, et al. Psychosocial assessment of geriatric subjects in Abha City, Saudi Arabia[J].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1,7(3):481-491.

  [9]Eisses AM, Kluiter H, Jongenelis K, et al. Risk indicators of depression in residential homes[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4,19(7):634-640.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2.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上海市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吴海苏,徐勇,朱惠仙,薛晶晶,李若明,王稼颖,徐一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