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4期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患者,中医辨证为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宣肺健脾行水法、温肾利水和益气健脾法,健脾化湿、滋养肝肾法治疗两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好转率89。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方法:46例患者,中医辨证为水湿浸渍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宣肺健脾行水法、温肾利水和益气健脾法,健脾化湿、滋养肝肾法治疗两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好转率89.13%,缓解率58.7%(含完全缓解率和基本缓解率),24小时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1),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疗法;宣肺健脾行水;温肾利水益气健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

  对于慢性肾炎,西医尚无很好的疗法,对比较顽固的蛋白尿等症只能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法进行维持治疗。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治疗本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  共观察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0~50岁,平均31.8岁;病程1~10年,平均4.5年。经检查均符合慢性肾炎诊断标准(2003年海口会议所制定的标准),并排除非原发肾小球肾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血管、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足等、血肌酐(Scr)≥442μmol/L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饮食控制 

  低盐、优质蛋白、高热量饮食。

  1.2.2  对症冶疗 

  合并高血压者,将血压维持在120~130/70~80mmHg。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合并感染者,采用抗感染治疗。

  1.2.3  水湿浸渍型 

  水肿明显,面色苍白,神倦怕冷,胸闷腹胀,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薄,体胖。处方:麻黄9g,桑皮20g,  川芎12g,白术12g,  防风土2g,陈皮12g,茯苓15g,云苓皮20g,大腹皮20g,益母草30g。脾肾阳虚型:水肿较明显,尿量不少,神疲乏力,怕冷,腰膝酸软,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处方:黄芪30g,苍白术各12g,茯苓15g,山药12g, 生薏米30g,陈皮12g,当归10g,川芎12g,莲子12g,附子6g,车前子10g。气阴两虚型:水肿较轻,心悸气短,疲倦乏力,  腰膝酸软,舌苔薄白、体胖大、质淡暗。处方:黄芪15g,  茯苓15g,山药12g,陈皮10g,女贞子12g,当归10g,川芎12g,木瓜15g,牛膝12g,炙首乌12g,车前子12g。服用方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疗程为60天 。

  1.3  观察项目 

  临床观察:水肿、尿量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的24h 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变化。每周复查尿常规一次。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标准。完全缓解:水肿、肾实质性高血压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蛋白尿持续阴性,尿蛋白定量<0.2g/24h,Scr 较基础值有所下降。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持续减少>50%,尿红细胞正常,Scr较基础值无变化或升高<50%。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蛋白尿减少>25%,尿红细胞减少>25%,Scr 较基础值升高<100%。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以±s 表示,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9例,占19.57%;基本缓解18例,占39.13%;有效14例,占30.43%;无效5例,占10.87%;总有效率为89.13%。

  2.2  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BUN、Scr 变化 

  治疗前分别为(2.34±0.60)g、(11.9±2.5)mmol/L、(212.6±51.9)μmol/L。治疗后分别为(0.9±0.4)g、(6.4±2.1)mmol/L、(136.3±50.3)μmol/L,其下降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4、11.43、7.16,P<0.01)。

  3  讨论

    慢性肾炎蛋白尿可归于祖国医学“精气下泄”的范畴。现代医学所说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祖国医学所谓的“精气”、“精微”的概念类似。祖国医学认为,“精气”宜藏不宜泄,肾为“封藏之本”,主藏精气,脾主升清,故脾肾虚损,精气下泄是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直接病机。此外,由于慢性肾炎病程冗长,“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瘀阻肾络,精气不能流畅,壅而外溢,精微下泄亦形成蛋白尿。有人指出,肾脏原发性损害中的肾小球阻塞,肾组织缺血与缺氧及其对全身影响,与产生“血瘀症”有共同之处。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性损伤和肾血流之障碍为其两大发病机制。因此,从调整免疫功能、肾脏血循环入手,在治疗中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健脾补肾药可提高人体细胞免疫,活血化瘀药可以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微循环和高凝状态,减少血小板凝聚,从而促进已损组织的修复,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1]。

【参考文献】
    [1]郑占虎,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3-56.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 李月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