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4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可达50%[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致死、致残率明显降低。现将我科近5年收治的21例CVST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女性18例,男性3例,男女比例1:6,年龄20~45岁,平均29.8岁。21例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中,产褥期发病10例(产后3~15天发病),长期口服避孕药2例,重度贫血2例,感染3例(感冒1例,肠炎1例,副鼻窦炎1例),消化道肿瘤1例。男性患者中,感染2例(肠炎1例,副鼻窦炎1例),肝癌全身衰竭1例。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急性起病8例,亚急性起病12例,慢性起病1例。头痛不适20例(95.2%),为头胀痛、闷痛、跳痛等。其中,伴呕吐5例、视乳头水肿17例(81.1%)、癫痫发作7例(33.3%)、肢体无力或(和)麻木6例(28.6%)、视力下降或视物不清4例(19.0%)、发热11例(52.4%)、意识障碍5例(23.8%)、精神症状3例(14.3%)、眼球活动受限4例(19.0%)。
  
  1.3  影像学资料 

  21例患者均行颅脑CT、MR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5例,颅脑静脉磁共振(MRV)10例。CT检查阳性8例,表现为出血性梗死3例,局部脑组织水肿3例,高密度三角征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脑磁共振(MRI)确诊16例,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10例,在脑矢状窦、侧窦等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稍长和(或)等和(或)短T1和长T2信号,窦影消失、窦影狭小、远端静脉异常扩张。15例行DSA者,均可见一处或多处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均明显延长>10s,最长者达20s;以静脉期为主>6s。闭塞部位累及上矢状窦16例,横窦8例,乙状窦9例,直窦4例;下矢状窦血栓3例,海绵窦及大脑上静脉各1例。

  1.4  脑脊液(CSF)检查
 
  21例均行1次以上腰椎穿刺检查,初压≥300mmH2O者16例(76.2%), 200~300mmH2O者5例(28.6%)。CSF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13例(61.9%)。白细胞数正常范围15例(71.4%),轻度升高者6例(28.6%)。

  2  治疗与转归

  2.1  治疗 

  采用抗凝、溶栓、降颅压、脱水及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全部病例选择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3~4w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①抗凝治疗:肝素静脉抗凝14例,以15~18U/(kg·h)持续静滴,每日监测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使之延长原来的1.5~2倍,肝素维持7~10d后,改用华法令2.5mg/d(与肝素重叠2天),疗程6~12个月,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2~3。②颈动脉溶栓治疗:4例症状较重的静脉窦血栓形成者,抗凝同时,早期应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UK 20~30WU/(次·d),应用常规注射器病变侧颈动脉穿刺给药,分别应用3~5次。③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2例危重患者行静脉窦接触溶栓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静脉,借助DSA图像示踪,将微导管导航入脑血管,显示静脉窦血栓的部位与程度,微导管插入近端血栓后,采用脉冲技术以5WU/15min的速率注入稀释尿激酶(将UK 10WU溶于40ml生理盐水中),观察血栓溶解情况,随着血栓溶解,不断将微导管向前推进,直至静脉窦主干溶通。术中应用UK总量为 30~70 WU。1例病程长(7d)、血栓溶解缓慢(局部应用UK总量超过20WU,造影检查血栓仅少量溶通)的患者,将微导管的尖端放置在血栓处,固定导管和导管鞘后,回神经科监护病房,继续泵入小剂量UK(3~5WU/h),每日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00 WU。溶栓治疗中,每2h检测凝血4项,维持纤维蛋白原浓度1~1.5g/L,APTT于正常的2倍。24h后复查血管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如血管通畅可拔管,并继续抗凝治疗。血管仍不通畅,继续置管同上溶栓治疗,每日1次,疗程3天。

  2.2  转归 

  近期疗效评价,基本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3  讨论
      
  CSVT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颅内静脉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是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意识丧失等,病理表现以出血性梗死为特征。不同个体之间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取决于血栓形成的部位和血栓进展的速度,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CSVT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少见,包括鼻窦炎、乳突炎、中耳炎、急慢性脑膜炎、肠炎等。非感染性因素常见于产褥期、妊娠期、口服避孕药、血液病、Behcet’s病、肿瘤、脑梗死和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高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2]。凝血机制紊乱最近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抗凝血酶III、C反应蛋白、S蛋白、V因子[3]与心磷脂抗体增加一样都可能是CSVT的病因。有20%~35%的病例,病因不能明确。本组病例有如下特征:①年龄以青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6。②病前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可有劳累、休息欠佳、感染、饮酒等诱发因素。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④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且病情逐渐进展。⑤首发症状: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也可以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起病。
      
  影像学对CVST诊断起关键作用。CT可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直接征象为三角征及束带征,特异性高,但阳性率低。21例患者仅1例表现为高密度三角征。血栓的间接征象包括出血性梗死、脑膜强化、局灶性水肿等。对CT正常或可疑者,应及时行MRI检查, MRI对诊断CVST形成特别敏感,起着重要作用[4,5]。MRI对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血栓诊断较为可靠,但对横窦、乙状窦血栓不甚敏感,对这类病人可行MRV检查。MRV能直观地显示脑静脉/窦,准确、敏感、无创。10例行MRV检查全部阳性,表明MRV在CVST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MRV的伪影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通过与MRI结合更有诊断意义。DSA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可以清楚地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及静脉异常回流和代偿循环的情况,具有CT、MRI、MRV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5例经DSA确诊者,其中1例MRI正常。
      
  对CVST应采取病因、抗凝、溶栓、对症等联合治疗。目前研究表明,抗凝安全有效,是CVST的一线治疗方法。本组14例静脉应用肝素者,2例出现皮肤瘀斑,经对症处理及更换为低分子肝素后好转。目前认为,原发性CVST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持续3个月,而继发性CVST患者口服抗凝药物需6~12个月,但CVST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无益[6]。一般情况下,患者对肝素治疗的反应很快,但对于快速进展的血栓形成、涉及较大区域的脑静脉系统,并且有弥漫脑肿胀和多发脑出血的病例,全身抗凝治疗就显得太慢了。对这些病例,应考虑使用颈动脉溶栓或局部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可用较小剂量的溶栓剂达到较好效果,且出血并发症少,是抗凝治疗失败的最佳选择[7]。2例危重患者行尿激酶静脉窦接触溶栓治疗后DSA显示原堵塞静脉窦显影良好,静脉回流恢复正常,病情恢复良好,分别住院10、14天出院,且较静脉抗凝患者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颈动脉溶栓治疗4例,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无明显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短时间收到治疗效果,可能使危重患者获益,但病例数尚少,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对于脑动脉系血栓,CVST治疗预后良好,本研究21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无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癫痫、年龄过大或过小、昏迷、重度颅高压、以前存在的内科情况、治疗开始的时机等。因此,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参考文献】
    [1]冯 璞,黄旭升,朗森阳,等. 影响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 34(3):148-149.

  [2]Boncoraglia G, Carriero MR, Chiapparini I,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other thrombophilic risk factors in 26 patients with cr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 Eur J Neurol, 2004,11(6):405

  [3]Stephan CL,SantaCruz K, et al.Fatal dural sin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heterozygous factor V Leiden and a shor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3, 127(10):1359-1361.

  [4]Ferro JM.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 J Neuroradiol,2002,29(4):231-239.

  [5]Krishna KK, Prakash P, Pain MM. et al. MR venography in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3,51(1):66-67.

  [6]Masuhr F, Mehraein S, Einhaupl Q.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J Neurol,2004,25(1):11-23.

  [7]Ming S, Qi Z, Wang L, et al. 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J]. Chin Med J, 2002,115(3): 395.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邢台 054000

作者: 王云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