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9期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白衣天使的摇篮,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到全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医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更受着极大......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学生心理健康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白衣天使的摇篮,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到全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刺激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复杂化、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拉大……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医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更受着极大的威胁和考验。因此,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白衣战士是医学院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采用16PF和SCL-90作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指标,从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入手,来了解医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校三年级本科临床专业学生,共计649人;其中男性333人,女性316人,年龄分布为18.5~24.5岁,平均20.2岁。

  1.2  方法  以刘永和博士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16PF)》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集体心理测验。共发放问卷836份,回收有效问卷836份,回收率100%。
   
  为观察16PF与SCL-90测试的稳定性,选取52名被试(男27名,女25名)在第一次测试后4周进行重复测试。
   
  为观察16PF与SCL-90测验的鉴别力,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筛选32例大学生神经症患者,其中男15名,女17名,平均年龄21岁(18~26岁),全部病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进行了16PF人格测试与SCL-90症状的评定。

  2  结果

  2.1  男大学生16PF测试结果进行的t检验显示,在16项人格因素中有12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人格因素中,医学生在独立性、感情用事和安详机警、心理健康三因素上有较高的得分(见表1)。
   
  女大学生16PF测试结果进行的t检验显示,在16项人格因素中有15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医学生在感情用事和安详机警人格因素上得分较高(见表1)。
   
  以医学生16PF测试结果与神经症患者进行的比较显示:男性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6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在合群性、稳定性、忧虑性、实验性、紧张性5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医学生16PF人格因素比较(略)

  *:P<0.05,**:P<0.01。

  2.2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计10个因子分及总均分,由学生进行自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情绪、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个方面的因子,共包括90个症状,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到“5”(极严重)分为5级。评定时要求被试者对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的评定。工作人员随时检查是否有遗漏以便及时补充,完成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量表649份,回收649份。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研究组与全国常模SCL-90的心理因子比较进行t检验。

  表2  医学生SCL-90因子分与常模比较(略)

  3  讨论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有重大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国民的价值观、道德准则、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当今父母对子女有意识的早期教育和文化熏陶,无一不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1,2]。本研究所显示的医学生在16PF人格因素多项指标上以及90项症状评定的因子分上的显著性差异正是印证了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多元化趋势,不仅给当前大学生心理监护测量工具提出了要求,也提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这是过去未见报道的。以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对照,对神经症患者进行的t检验显示男性神经症患者聪明、稳定性差,有恒性、自律性低,忧虑性、紧张性高、心理健康和专业成就水平低。女性神经症患者合群性低,孤僻;稳定性差、忧虑性高,实验性低,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和焦虑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低,提示神经症患者具有人格上的缺陷或不足。这与过去的研究相符合[3-5]。本文应用SCL-90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评价,显示医学生总均分及9个因子(不含“其他”因子)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的7个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本调查还显示,女医学生SCL-90平均分大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情感细腻,较敏感,对自身关注程度高,导致在症状严重程度判断上的偏差(偏于严重)要高于男性。
   
  综上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人际交往问题;2、学业问题;3、感情问题;4、生活适应障碍;5、就业压力。其中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是最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当大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不愿意去找老师倾诉,更不愿意心理咨询,好像觉得自己心理没有病一样。其实大学生需要的就是倾诉,但有时给同学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排解,这让他们心理很矛盾。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一定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表现。为此,我们要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其实在调查过程中,真正有心理障碍患者只有5%~10%,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很少。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心理障碍:(1)厌学;(2)考试焦虑;(3)作弊。2、人际交往问题障碍。我们在调查中,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生活适应障碍;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情感困扰和学业问题;大三学生主要表现在就业上。
   
  目前困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现在有些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都非常疼爱,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新同学、不知道怎么相处,有的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表现出自私、敏感,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同学中不被理解,遭遇排斥,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影响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缺陷。有些学生怕自己吃亏,什么事都爱占上风,存在报复心理,以求得自己痛快。还有些学生怯懦和自卑,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2)人格异常。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自尊心极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的敏感多疑,狂妄自大,妒嫉心强,常将自己的过失和受到挫折归咎于他人或推诿于客观原因,常与他人发生口角,人际关系不和谐。(3)代沟障碍。在现代社会代沟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6,7]。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理解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理学、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需要从教育及上述诸学科中吸取养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才能充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心理健康工作可采用教育指导、咨询、治疗等多种形势,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技能,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面对的问题,选择合理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式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8,9]。
   
  建立健全医学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医学生应当给予及时的积极关注,使他们能够及时摆脱心理困惑,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医学生中广泛深入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使同学们学会应对心理应激,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促进心理健康,完善自我,肩负起21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4-81.

  [2] 陈国梁,唐慧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2-69.

  [3]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481.

  [4] 林乐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23-124.

  [5]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6]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57-59.

  [7] 曹小平,任百利,赵泉英,等.卡氏16pf中译本常模20余年的变化趋向[J].心理科学,1994,173:184-186.

  [8] 潘 芳,芦宗玉,张红静,等.咨询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36(4):172-173.

  [9]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19-343.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作者: 韩惠民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