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9期

蒙古族皮质下双语失语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蒙古族皮质下双语失语症的特点。方法:用脑CT或MRI扫描的高精确定位对病前已掌握两种语言的蒙古族皮质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定位,然后参考北京医院王新德修改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言语测定,1月后进行复评。结果:双语失语症只见于部分皮质下脑血管病例,占52。双语失语多为不完全性中度语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蒙古族皮质下双语失语症的特点。方法:用脑CT或MRI扫描的高精确定位对病前已掌握两种语言的蒙古族皮质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定位,然后参考北京医院王新德修改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言语测定,1月后进行复评。结果:双语失语症只见于部分皮质下脑血管病例,占52.12%;双语失语多为不完全性中度语言障碍,病灶主要位于尾状核头部、壳核、内囊前肢、放射冠区及基底节周围白质部分。结论:皮质下双语失语症的特点与国内汉语皮质下失语症基本一致,恢复表现为几种形式。皮质下双语失语症发生与病灶部位,大小有关。

【关键词】  蒙古族 皮质下急性脑血管病 双语失语症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studies of acute infracortical bilingual aphasia in Mongolian

  ZHOU Tie-bao,ZHANG Xin-hong,ZHAO Fu-qua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Neiminggu 028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be the features of Bilingual aphasia of Mongolian. Methods:With acute high density location function of CT,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tients grasping bilingual were detecting and locating ,language evaluation were done with Chinese-language Aphasia method ,evaluation was done 1 month later.Results: Bi-lingual aphasia occurred in partial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the rate is 52.12%.The form of aphasia is incomplete moderate languages impressing disorder. The site located at the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coronaradiate and the white matter of basal ganglia.Conclusions: Bilingual aphasia is as simple as Chinese aphasia, the recovery has several form. Aphasia associate with the site, big or small area.
   
  【Key words】Mongolian; Acute infracortical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Bilingual aphasia
       
  目前国内尚无蒙古族皮质下双语失语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脑CT或MRI成像高度定位效能对165例病前已掌握蒙、汉两种语言的蒙古族急性皮质下脑血管病(AVCD)进行定位,并进行言语测查,探讨皮质下双语失语症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97例,女68例,年龄32~61岁,平均54.4岁,均为首次发病,急性期住院患者,经头CT或MRI定位于基底节区。病前均能运用蒙语和汉语,其中86例有双语失语症状(双语失语组),余79例语言正常(非失语组)。全部病例神智清楚,查体合作,定向力基本完整,既往均无器质性脑病病史。

  1.2  语言评定  在发病后1周之内进行首次失语症检查,4~6周进行复查。失语症检查参考王新德教授1996年修改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其中包括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部分病例进行)。重度失语:不能运用两种语言和或不能听懂两种语言,或所有的交流是通过判断不完整的几个单词式的联系,需借助表情、口型、动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听者的推理、猜测进行。中度失语:两种语言均对于熟悉话题的交流可能轻易进行,但对某些题材的交流有一定困难。轻度失语:两种语言在讲话或理解能力的熟练程度上,流畅性有轻度的障碍。两种语言正常。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行头颅CT检查,部分病例行头MRI检查。

  2  结果

  2.1  语言  双语失语组首次评价大多存在口语表达障碍,表现为口语流畅性差,自发语言少,缄默,语量少,词汇单调,语言缓慢,启动难,词与词之间缺乏连贯性,说话含糊不清,音调不准,10例病灶部位偏外侧者口语表达障碍程度轻,但有较明显听理解障碍,9例病灶偏前部者,口语表达障碍程度重,听理解障碍轻。复述检查中,词复述较好,除5例患者句复述稍差外,余均较好。23例患者有命名障碍,找词困难。病人大多朗读较好,理解文字能力差。复查时病灶较小,失语程度轻,恢复较快且完全,本组病例38例轻、中度失语患者恢复正常。同样部位大小相同的病灶,出血要比缺血性病灶恢复的好,本组病例24例脑出血除4例重症语言恢复较差外,余20例均恢复良好。

  2.2  CT 和MRI检查  16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灶均位于皮层下基底节区,右侧42例,出现失语症5例,左侧123例,出现失语症81例。双语失语组梗死62例,出血24例,病灶位于尾状核头部11例,壳核13例,内囊基底节区30例,丘脑18例,放射冠14例。病灶最大层直径为1.2 cm~5.7 cm,平均4.1 cm。第二次有38例复查CT,出血24例血肿均已吸收,14例脑梗死的病灶4例有所缩小,余病灶无变化。有46例脑梗死患者未复查CT。非失语组梗死52例,出血27例,病灶位于基底节40例,内囊16例,放射冠17例,丘脑6例。病灶最大层面直径为0.5 cm~3.6 cm,平均1.6 cm。

  3  讨论
   
  病前已掌握两种语言的蒙古族皮质下脑血管病引起的失语主要有以下特点:(1)双语失语只见于部分皮质下脑血管病病例,占52.12%。(2)双语失语常作为急性期症状或首发症状突发出现,但恢复多较缓慢。(3)双语失语常与偏侧体征同时发生,后者多为不完全性轻瘫,但双语失语的恢复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多数患者的双语失语能在病后10~40天内恢复或显著改善,其中以蒙语恢复良好,病灶大的恢复欠佳。恢复模式以有差别性和混合性恢复为主,未表现出对抗性及选择性恢复。(4)双语失语多为不完全性中度语言障碍,先表现为蒙语,汉语流利性差,呐吃,说话费力缓慢,启动难,词与词之间缺乏连贯性,自发言语少,缄默,语量少,词汇单调,找词困难,错语多,重复语言,失认,失命名等。
   
  本组CT资料表明,双语失语组病灶主要位于尾状核头部,壳核,丘脑前部,内囊前肢及向前向上延伸,累及白质部分,部分病例病灶累及放射冠区或整个内囊区。病灶大小与是否出现失语有一定关系。关键在于病变是否引起使皮质相应区域的血流量减低,联系纤维中断,间接地使这些皮质区域功能受损,病灶较大者易引起上述改变,也可能与CT在皮质区域不同时间拍摄和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脑血管侧支循环供应而导致程度不同的代偿有关[1]。神经生理学研究有观察到基底节性失语症与皮质区血流降低有关[2]。有学者提出尾状核可作为言语的皮层下整合中枢,基底节性失语是病变累及尾状核头部以及内囊前肢的白质所致,尾状核体部和尾部以及壳核病损并不出现失语[3]。本组病例中13例左侧壳核病变均出现轻中度的语言障碍。考虑与语言的实质,皮质结构断开,皮质执行语言功能障碍有关,基底节和其他皮质下结构实质上是语言的大脑网络的成分[4]。

 

【参考文献】
    [1] 任金彩,高素荣,褚月发.大脑半球病变的结构性运用研究[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2,5(4):203-205.

  [2] 高素荣,潘中允. 皮质下失语症的区域脑血流研究[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 27(6):407-409.

  [3] 王荫华,高素荣,李 华.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大脑优势侧与利手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2,5(4):197-199.

  [4] 陈 海,王默力.皮质下失语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48):107-110.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7

作者: 周铁宝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