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19期

直立性调节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直立性调节障碍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小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所引起,现将我所1992年至2006年门诊、住院患儿资料完整的40例报道如下。40例中37例早晨起床时头昏,表现为不愿起床、精神不振,35例表现为晨间站立稍久或由蹲位站起时出现上述特征表现,改变直立体位如躺下、坐下或蹲下或活动肢体时症状即能缓解或......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直立性调节障碍

  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小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所引起,现将我所1992年至2006年门诊、住院患儿资料完整的4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本病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7~14岁。临床表现特征是起立后瞬间自觉头昏、眼花、心慌胸闷、重者恶心、呕吐,更重者突然晕倒,随即迅速清醒恢复正常。40例中37例早晨起床时头昏,表现为不愿起床、精神不振,35例表现为晨间站立稍久或由蹲位站起时出现上述特征表现,改变直立体位如躺下、坐下或蹲下或活动肢体时症状即能缓解或消失。40例中38例直立试验阳性。易疲劳或倦怠36例。稍活动即感心慌、胸闷32例,洗热水澡时头昏或心慌、胸闷25例,易晕车15例。

  1.2  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40例中均常规测血压、心电图、空腹血糖,部分病例作心肌酶谱、心脏彩色多普勒、脑电图、经颅彩色多普勒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1.3  诊断标准  主要条件:(1)晨起头昏、精神不振;(2)直立后不适;(3)直立试验阳性。次要条件:(1)易疲劳或倦怠;(2)稍活动即心慌胸闷;(3)洗热水澡时头晕或心慌、胸闷;(4)易晕车。在除外其它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具有1个主要条件和2个次要条件或2个主要条件即可诊断[1]。

  1.4  治疗及随诊  治疗采用心理治疗(给患者及其父母说明本病的特点并加以心理疏导),体育锻炼,必要时给予谷维素20mg,3次/日,症状消失后减半量使用,1~3个月为1个疗程。心慌症状明显及神经症状明显适当给予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及安定等。随诊32例,随诊时间6月至5年,随诊过程中症状完全消失者24例,症状减轻者6例,2例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儿童时期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的一个代表性疾病,为儿童常见病之一。国内徐书珍报道[2]发病率11.84% ,女孩多见,男女发病之比为0.6:1。本文报道男女之比基本与之相似。一般认为该病与小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临床上除有明显的循环系统表现外,尚有一系列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症状。正常人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集聚于下肢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血压的下降刺激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窦,通过舌咽迷走神经传至脑干的血管运动中枢,反射性地使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回心血量增多,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直立性调节障碍儿童由于影响血管舒缩的介质使分泌失调,从而使血管反射失调,静脉系统的收缩反射不充分,致使直立时下肢和腹部器官血液淤积,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大脑供血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昏、头痛、晨起不适、易疲劳,这也可能是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功能障碍有关。
   
  本病是儿科常见病,对经常头痛、头晕、腹痛、易晕车等症状的儿童应想到该病的可能。对晨起不适、晕倒的应与低血糖相鉴别。对心悸乏力的应与病毒性心肌炎相鉴别。突然晕倒者应与癫痫、血管迷走性晕厥相鉴别。总之,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常规做心电图、血糖,必要时做心肌酶谱、心脏彩超、脑电图、经颅彩色多普勒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根据本病特点,进一步做直立试验明确诊断。必须注意的是:直立试验受查者必须安静直立,躯体任何部分的活动均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本病属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性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处理不同,随着儿童的发育,植物神经功能的完善,多数患儿至青春发育期症状会逐渐消失。我们通过对32例的随诊观察证明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应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嘱其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可适当加用植物神经调节剂谷维素1~3月为一疗程,另外根据病人的特殊症状可适当选用倍他乐克、安定等。

【参考文献】
    [1] 杨振东.实用小儿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2:341.

  [2] 徐书珍,裴连平,杨 华,等.4559例小学生直立性调节障碍的发病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1992,10(2):118-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妇幼保健所儿保科,江苏 金湖 211600

作者: 于桂萍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