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8期

“输血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性应当加强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输血医学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制定了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由......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输血医学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制定了临床输血规范。血液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严格掌握用血适应证,合理选择所需血液成分种类和数量。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由于受科技水平和人们医疗承受力的限制,无法保证血液绝对安全,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都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性应当加强。
      
  输血医学集应用医学和技术手段来研究血液及其成分,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血液及其成分制品,如何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防治输血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涉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免疫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检验、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同时,献血者的动机、采集血液及使用血液制品所涉及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与输血医学密切相关。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教育体制下,输血医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在外科学、内科学和临床检验学等专业中。各级医院的输血科(血库)或检验科从事输血的专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医学检验专业和护理专业。而输血医学又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是治疗病人的手段。要纠正完全归属于检验医学的概念,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的输血医学教育,对提高我国输血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加大医学检验专业中输血医学的内容
   
  目前,临床检验学中输血医学的内容较少,而且已经落后于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本质是一种组织移植,将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和血浆蛋白成分输入异体,不仅能引起宿主对异体血液成分的免疫反应,而且输入的异体免疫活化细胞也可以对宿主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国外综合报道,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10%,输血反应病死率有的国家高达1%,发达国家输血反应少,发展中国家输血反应率高,国内暂无此统计资料。在输血医学实践和教学中,不仅应该熟悉ABO红细胞系统的分类、原理以及检验方法和应用,还应该增加白细胞血型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清血型系统、输血前应该做的检验项目等内容。增加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应内容,从如何输血申请、受血者血样采集、送检、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血、输血等都必须详细规范列出。对血液及其成分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也应当详细介绍。基本技能是指相关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能力,输血医学中的血型检验、血液安全性指标的测定、成分的制备等均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进行。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内的,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按A、B、O、AB血型将血及血液成份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标识、品名。品种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必须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认真执行,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应首先在37℃水浴条件下不断摇动中融化,并在短时间内进行输注(24小时)。如果不按照要求在37℃水浴下融化,而是在室温下自然融化,就会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融化后的血浆如不尽快输注,血浆蛋白将会变性,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也会丧失活性。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临床医师必须做到能不输血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血者坚决不多输。如有输血指征应开展成分输血,尽可能不输全血。若患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则应该积极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体血。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要熟悉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及其成分的规格、性质、适应证、剂量及用法,对输血医学中的输血疗法如血浆置换、干细胞采集等内容,从基本原理、仪器操作到疗效观察,均应注意临床医学实践与输血的联系,使检验人员注重输血方式、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保障临床输血的疗效。

  2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临床输血的科学依据,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导,输血不仅可能无效,甚至有害。应当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研究科学、合理地临床应用血液及成分制品,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例如,应用输血手段治疗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就必须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由于急性失血不仅丧失全血,而且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到第三间隙而使血液浓缩,如此时立即输血,血红蛋白有所提高,但是细胞外液显著减少,患者死亡率增高。若先给患者输液扩充血容量后再输血(主要是红细胞),不仅细胞外液的量可得到恢复,而且红细胞能得到适当的稀释,患者的存活率可明显增高。采用科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开来,制成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制品,保存在符合该血液成分的生理最适条件。临床应用时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注,从而提高疗效、节约血源。如给孕妇输血需要了解妊娠期的生理特点,妊娠期血液学特点是血容量和红细胞容量均显著增加,而且前者的增加量大于后者,如有输血指征应当输浓缩红细胞,而不应当输全血。因为全血中有血浆,可扩充血容量,输全血的量过大或过快,很容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再例如,血小板制品的应用,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功能是止血及参与血凝固过程,还有促使血块收缩和维护血管内皮完整性等功能,因此,输注血小板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近年来,随着白血病(或肿瘤)患者化疗强度的加大,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血液病患者发病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输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过去,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患者都输注全血,但全血血小板含量低、疗效差,从全血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因含量高对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明显优于输注全血。但不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都适于血小板输注,在某些情况下血小板输注属于禁用,因此,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后,才能正确地指导和实施输血疗法。

  3  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
      
  输血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临床使用的血小板制剂主要有手工血小板和(混合制得)单采血小板两大类。后来人们发现,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相比较,机采血小板产量高、纯度高、临床输注效果好、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污染率低。因此,接触抗原的机会大大降低,从而能有效地减少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另外,因为所需要的供者数少,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因此,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由此可以看出,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在临床的应用都来源于医疗实践,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需要对输血医学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促进输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和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科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作者单位:南京脑科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京 210029

作者: 陈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