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9期

心理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使其以健康行为取代危险行为,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耐受性。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改变。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后完全从医行为、采纳健康行为明显提高,不完全从医行为及危险行为明显降低。结论:对冠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使其以健康行为取代危险行为,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耐受性。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改变。结果:心理行为干预后完全从医行为、采纳健康行为明显提高,不完全从医行为及危险行为明显降低。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行为干预,有利于治疗护理的进行和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相关行为 心理行为干预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目前公认的身心疾病,世界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达数百万[1]。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2]。危害健康的行为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改变其危险行为,采纳健康行为从而保证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和康复。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将6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受试对象,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结果有显著变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38~69岁,平均58.3岁。干部21例,工人12例,农民27例。学历:本科3例,专科6例,中学11例,小学30例,文盲10例。均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绞痛22例,心肌梗死40例。诊断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首次住院48例,再次住院12例。

  1.2  干预方法 

  对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工作、生活及饮食习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对疾病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建立受试对象档案,说明其目的和意义,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知情同意,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行为干预 

  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对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干预: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解释健康行为对冠心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危险行为的危害性,以保证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积极配合;情绪干预: 向患者讲解负性情绪不但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冠心病发生后出现的复杂心理反应对冠心病的近期治疗及预后有明显影响[3]。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例子,或安排与恢复期病人交谈,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家庭干预:指导家属对病人给予体贴和关心,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 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1.2.2  行为干预 

  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冠心病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向他们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学会对自身生理活动和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从而改善心身症状[4]。嘱患者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1.2.3  效果评定标准 

  完全从医行为指能够完全遵从医护人员的嘱咐、指导而保持的健康行为;不完全从医行为指不能完全依从医护人员的嘱咐、指导而存在的危险行为。

  2  结果

  本研究经过对60例受试对象的10项健康相关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明显改变了患者的危险行为, 提高了健康行为。干预前后受试对象危险行为的比较见表1,干预前后受试对象健康行为的比较见表2。表1  干预前后受试对象危险行为的比较 (略)表2  干预前后受试对象健康行为的比较 (略)

  3  讨论

  3.1  认知心理干预的作用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安置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此手术为创伤性操作,手术风险大,医疗费用高,对患者的心理及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有一定影响,患者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5]。焦虑的情绪反应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使血中脂质增高,血小板聚集,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衰。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前认知心理干预,如介绍冠心病相关知识,强调情绪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能正确理解疾病,对治疗充满信心,在态度和认知上发生积极的改变。本组患者危险行为中的焦虑恐惧行为通过认知心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

  3.2  行为干预的作用 

  行为干预能够矫正病人的不良行为,使病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病人的心理及生理,同时行为改变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2]。

  通过对介入手术患者采用深呼吸训练、倾听音乐法及渐进松驰等方法进行心理放松,可改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使患者的精神得到松驰。手术准备阶段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训练,可使其肌肉、关节、韧带放松,有利于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本组病例通过行为干预,健康行为中的完全从医行为达96.67%,戒烟限酒、定时深呼吸训练达100%。而危险行为中的不完全从医行为、不控制活动量、不定时深呼吸训练、自我价值丧失4项均得到了完全避免,从而使病人获得了健康行为,消除了危险行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影响。

  3.3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在健康教育的方法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到需求多样化的特点,责任护士除讲解外,科室还采用如建立阅读栏、医护患座谈会,达到互相沟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并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避免了简单粗糙的说教和单调的书面标准教育计划,以患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6]。有效的健康教育充分调动了患者对疾病健康及护理保健知识的兴趣,自觉纠正不良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护患关系的融洽,增进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了解、尊重、信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春,李凤莲,杜玉花,等.冠心病易患因子与生活理念[J].现代护理,2004,10(10):946-948.

  [2]赵敏,王兆新,王玉君.心理行为干预对食管癌病人术前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19):1600-1601.

  [3]梅静,李淑荣.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疗效[J].现代护理,2004,10(2):155-156.

  [4]沈晓颖,周郁秋.心脏介入治疗术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6-368.

  [5]杨林,李杨,张香娟,等.冠心病患者对介入性手术知识需求与护士认知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4,4(9):11.

  [6]胡丽青.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74-75.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 新乡 453100

作者: 左玉兰,席鸿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