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0期

癫痫孤残儿童心理行为矫正的个案报道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儿童心理本文运用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理行为矫正正强化原理,结合各项特教活动,为一例癫痫患儿的异常心理行为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经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一系列检查、验收合格后,于2007年5月25日移送本院,入院后发现患儿患有癫痫疾病,表现为大发作。通过一周观察发现......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儿童心理

  本文运用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理行为矫正正强化原理,结合各项特教活动,为一例癫痫患儿的异常心理行为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患儿,11岁,女,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被收容。据其陈述,祖籍四川,从小被父母送人,由他人领养,后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一直跟着养母的母亲生活,其养父出事死后就被遗弃。经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一系列检查、验收合格后,于2007年5月25日移送本院,入院后发现患儿患有癫痫疾病,表现为大发作。发作时两眼上翻、全身抽搐、强直、意识不清,持续时间约1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针剂后缓解。通过一周观察发现,患儿心理行为有明显异常,表现为性格古怪、固执、多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并有认知方面的损害:智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拼音认字、学习数学能力均较差。其表现尤为突出的有注意缺陷、学习障碍、违纪等。

  1.2  矫正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服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钠60mg,2次/d,口服;丙戊酸钠0.2g,3次/d,口服。用药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病情相对得以缓解。

  1.2.2  心理行为干预  运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原理[1],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结合各项特教活动(心理疏导、集体游戏、画画、识字认数字、搭积木、学讲故事等)对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由专人有针对性地对该患儿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儿童特教评估量表》进行首次评估,根据评估后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按由重到轻的顺序制定个别矫正计划,安排看图认字、学讲故事、简单的10以内的数字加减法、画画等课程,每天训练2次,每次训练30分钟。运用与特教理论(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原理)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强化物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当患儿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社会认可的行为)时,立即给予相应的正强化物刺激,也就是根据患儿的个人喜好选择正强化物,如:①物质的,包括水果、点心、糖块及具有操作性的玩具等;②精神的,包括用语言刺激(如表扬)、身体刺激(如拍肩、摸头)、表情(如微笑)等来刺激提高其有益行为出现的频率。通过对其有计划地实行各项干预及用正强化物对这些有益的行为进行多次反复的强化,使其有益行为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相对不良行为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以至消失,有益行为得到显著增加。
   
  合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在癫痫儿童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她身边的人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通过对生活区保育员和护理人员进行一定特教培训,使他(她)们对这些孤残儿童有更深了解,以确保更有效地开展各项特教活动,并给予他(她)们正确引导和关怀。其次,主要通过正常儿童参与一起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让其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尽可能地象正常人一样生活,使其身心曲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为其转入市儿童福利院及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1.3  评定工具  采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儿童特教评估量表》。《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引用华国栋主编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的评定工具,该量表总分160分,共有A、B、C、D、E、F、G、H 8个项目,分别是:A学习障碍、B抑郁倾向、C孤独倾向、D社交退缩、E攻击行为、F不良行为、G注意缺陷及强迫行为、H心理生理行为偏差。每个项目共有10小点不良行为,以A学习障碍为例,分别包括:①不能正确认识字母或拼读音节;②不能正确辨认汉字;③不懂得数的大小和序列关系;④计算困难;⑤绘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⑥图画作品中有前后、左右位置颠倒的现象;⑦一提学习就心烦意倦;⑧课上讨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⑨不能按时交作业或作业质量差;⑩考试不及格。每项的评分标准为0~2分3个评分等级,如经常出现为2分、偶尔出现1分、不出现或没有为0分。表现越差分数越高,表现越好分数越低,每项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0分。
   
  《儿童特教评估量表》是自制量表,该量表总分37分,共有11个项目,分别是性情、注意力、语言表达、画画、讲故事、唱歌、识别能力、搭积木、学认数字、看图认字、看图认物。每个项目中不会的(最差)为“0分”,按进步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等。由于每个项目测量标准不同,故设的最高分也不同。

  1.4  评审人员  经过相应培训过的生活区保育员和一名专业人员分别于矫正训练前及结束时用两张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分,然后对数据进行总分析。

  2  结果
   
  从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患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好转(进步)率达36.3%,其中在E、G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好转(进步)率分别为75%和55%。其他方面,如D、A、C、B、F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进步),其概率分别为40%、35%、35%、30%、20%(见表1)。特教评估表显示,患儿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进步)率达27%(见表2)。

  表1  儿童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评估分析(略)

  表2  儿童特教评估分析(略)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有上升趋势。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表现在学龄儿童可达15%~20%,而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占3%~5%。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癫痫儿童往往存在心理障碍,加之本患者是一名弃儿,经历了领养、养父去世、被抛弃等重大生活事件,使患儿的临床症状更趋复杂,不仅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有报道,癫痫儿童行为异常者27.9%~66%,有1/3以上癫痫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有些需去专门学校学习,其智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拼音认字及学习数学能力均较差。不少癫痫儿童的机敏性不如正常儿童。在全身大发作的儿童中,40%~45%有学习数学、拼音、汉字及阅读困难,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及格而留级者超过正常儿童数倍[2]。

  3.1  本次个案分析结果显示,特殊儿童教育在孤残儿童机构实施是有效的,也使我院“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和升华,更显示了特殊儿童教育在孤残儿童机构的重要性。因为特殊儿童教育,特别是对儿童的早期干预,可使残疾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相对提高儿童的智商,可以使这些孤残儿童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的甚至能自食其力,同时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我院从2005年正式运营至今,在这期间我院的特殊教育工作在不断完善中得以改进,使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心理行为矫正正强化原理”在特殊儿童异常心理行为矫正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正强化原理主要包括3个要素:情景或刺激、行为或反应、正强化物。正强化原理主要是把正强化物安排在学习过程当中,所构成的正强化作用,即利用正强化物(食物、玩具、语言刺激等)来提高有益行为出现的频率。实践中发现,被强化的行为需要多次获得强化后,才能真正显著地增加,所以,正强化物的正确选择是正强化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强化物需具有:①易用:即能立即呈现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之后;②耐用,即能多次使用又不会轻易引起满足;③经济,即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和时间。

  3.2  特殊儿童教育探索是一条艰难而漫长之路,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从特殊儿童教育自身的难度来说,这些儿童的发展障碍或发展差异与他们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还不能保证人们能够控制引发发展困难与障碍的因素。其次,在教育中“无能为力”的情况很常见,如:学习困难儿童在于长期严重注意力缺乏,没有得到及时的早期干预,而无法使其注意力得到改善,在特教过程中难以配合老师教学,以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所以,对于这些儿童还需要各方人员不断探索,帮助特殊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善。第三,对特殊教育人员来说,需要从多方面去充实自身,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接受挑战。因特殊教育工作不仅要特教人员了解一般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方法,还要懂得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由于特殊儿童的进步缓慢、不明显,特教人员缺乏成就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倦怠,还要面对世俗的偏见等。因此,对特教人员心理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挑战。第四,社会支持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社会支持是推动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尤其在早期教育阶段,因其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范畴,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困难更加明显。虽然我院设施条件有限,特教室空间狭小,设施及特教工具等不够齐全,但为了这些孩子们的明天,为了不错过他们的最佳干预期,为了给他们找回一个温暖的家,为了让他们身心两方面得到更好地发展,我院领导和全体职工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尽可能地为这些孩子创造了一个温馨和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在此呼吁,希望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一起为这些孩子献上一份爱心。
   
  (本文承蒙盛嘉玲主任医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2004,142:217-220.

  [2] 鲍克荣,许克铭,徐 通,等.癫痫患儿心理行为异常及对家长教育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5(9):556-557.


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上海 201101

作者: 徐美华,乔梅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