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16例经胃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16例经胃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早空腹一次,口服果胶必胶囊100mg,每日4次,连服6周;口服克拉霉素胶囊0.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g,每日2次,连服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治疗。6周后做胃镜复查并做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合并症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高、无明显副作用、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以周期性上腹痛、泛酸、嗳气、反复反作、迁延难愈为特点。我院于2002~200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龄18~65岁,病程1~20年;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40例,混合溃疡3例,合并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49例。对照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龄17~60岁,病程1~16年;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40例,混合溃疡3例,合并胃炎或十二指肠球炎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叶任高主编的第5版《内科学》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凡溃疡合并出血或其它合并症不列入观察范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种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定时进餐,禁辛辣食物及烟酒等,服用非甾体类药物者立即停用。治疗组给予疏肝理气,清胃活血。处方:柴胡10 g,黄芩10g,百合15g,丹参15g,乌药10g,川楝10g,郁金10g。随症加减,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g;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g;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g,或加生地12g,瓜蒌15g;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g,白术12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同时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早空腹一次;口服果胶必胶囊100mg,每日4次,连服6周;口服克拉霉素胶囊0.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4g,每日2次,连服1周。对照组:除不用中药治疗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以6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做胃镜检查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随访一年,并做胃镜检查评定远期疗效。统计学采用χ2检验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卫生部药政司1998年制定的《新药(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胃镜示溃疡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上腹胀痛减轻,溃疡大小缩小5%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胃镜示黏膜炎症病变变化不大。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愈53例(91.38%),有效4例(6.90%),无效1例(1.72%),总有效率(98.28%)。对照组临床治愈44例(75.86%),有效5例(8.62%),无效9例(15.52%),总有效率(84.48%)。两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分别为χ2=4.028,P<0.05;χ2=5.362,P

    2.2  两组合并症 

  治疗组合并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好转44例(89.80%);对照组合并慢性炎症好转30例(63.83%)。经统计学处理,χ2=7.288,P<0.01,有显著差异性。

    2.3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比较 

  治疗组转阴52例(89.66%),对照组转阴42例(72.41%),两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有显著差异性(χ2=4.545,P<0.05)。

    2.4  远期疗效(复发率)观察 

  治疗组复发3例(6.25%),对照组复发11例(23.91%),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χ2=4.47,P

    2.5  副作用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均正常或无明显变化,共有3例感头痛、乏力,轻度腹泻2例,但均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抵抗力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溃疡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也是易复发的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疏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泻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泻,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才能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泻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肝、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泻,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泻失常,致肝亦病。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上消化性溃疡病因大体上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淤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从以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微温之乌药以疏肝理气,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舒畅胸膈之逆气,与寒性降之川楝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淤,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去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和而为之,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不仅病情缓解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平舆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平舆 463400

作者: 徐银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