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6期

利培酮、氯丙嗪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同时,分别合并利培酮或氯丙嗪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结果:利培酮组在治疗第8周末显效率为80。结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同时,分别合并利培酮或氯丙嗪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结果:利培酮组在治疗第8周末显效率为80.00%,有效率为93.33%,与氯丙嗪组相近,但副反应少于氯丙嗪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有精神病性躁狂症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  利培酮;氯丙嗪;碳酸锂;躁狂症

  利培酮(可同)作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其心境稳定作用亦已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同[1]。由于情感稳定剂缺乏快速镇静效果和抗精神病作用,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症患者常常需要以抗精神病药治疗[2]。有报道,利培酮与碳酸锂合并使用时,利培酮对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不仅有效,而且耐受性好[3];也有资料显示,上述两药合并治疗急性躁狂症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起效稍迟[4]。为此,本文搜集30例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做再验证,并与氯丙嗪合并碳酸锂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4月~2005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60例。入组标准:符合CCMD-3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年龄16~55岁;体格和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治疗前躁狂量表(BRMS)[5]总分≥16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5]总分≥23分。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6.4±5.3)岁,本次平均病期(13.9±8.9)天,BRMS及BPRS评分分别为(24.3±4.2)分、(32.5±7.8)分;氯丙嗪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25.9±4.8)岁,本次平均病期(12.8±7.2)天,BRMS及BPRS评分分别为(25.3±4.9)分、(32.2±8.2)分。两组性别、年龄、病期及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所用利培酮为利培酮口腔崩解片(可同),在两周内将利培酮日剂量渐加至2~5mg,氯丙嗪增至200~500mg;两组合用的碳酸锂日剂量渐加至0.5~1.5g。疗程8周。有明显锥体外系副反应(EPS)或失眠严重者,可做临时对症处理。治疗期间,不合用其它精神药物。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进行量表评定,以BPRS和BRMS减分率评定疗效。≥85%为临床痊愈,60%~84%为显著好转,30%~59%为好转,<30%为无效;减分率≥30%者计入有效率,≥60%者计入显效率;中止治疗者均视为无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5]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ECG、EEG、血电解质)进行安全性评定;TESS于基线时及治疗开始后第1、2、4、8周末分5次进行。

    2  结果

    2.1  疗效

    2.1.1  两组各周BRMS减分率的比较 

  见表1。表1显示,在治疗第1、2、4、8周末,两组BRMS总分逐渐下降,减分率不断增高,有效率及显效率也随之增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表1  两组各周BRMS减分率的比较[例,(略)]
   
    2.1.2  两组各周BPRS减分率比较 

  在第1、2、4、8周末,利培酮组BPRS减分率分别为18.54%、62.32%、81.54%、90.12%,氯丙嗪组为19.95%、68.36%、80.45%、84.87%;在第8周末两组显效率分别为92.31%、84.22%。经χ2检验,两组BPRS减分率及显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2.2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两组在各次TESS测查中,评为中、重度者方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基线水平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后发生率增加1%以上的不良反应:EPS利培酮组为12例,氯丙嗪组为25例,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口干两组分别为12例和17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利培酮组为12例,氯丙嗪组为15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体重增加两组分别为3例和12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ECG改变两组分别为4例、1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改变两组分别为1例和3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在躁狂症的临床治疗中,多以碳酸锂合并抗精神病药物,这样既可缓解症状,又可在锂盐产生临床效应前有效控制患者的兴奋、冲动及改善睡眠,有利于病房或家庭的护理。而对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这种治疗方案就更具有其合理性。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优势不言而喻,但其锥体外系反应、胆碱能副作用及对血液学、心功能、肝肾功能的不良反应,甚至严重毒副作用,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影响其病后社会功能的恢复,还会对患者躯体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经过数年的临床应用,证明效果优良,临床不良反应轻微,其兼具的心境稳定剂样作用对治疗躁狂症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就更有优势[6]。一般认为,躁狂症的发生机制系在中枢多巴胺功能亢进及在5-羟色胺功能低下基础上的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α1受体超敏等[7]。目前的研究证实,利培酮具有多巴胺2(D2)和α1受体阻断作用,并升高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从而具有抗躁狂作用[8],同时利培酮具有的5-HT2受体阻断作用对治疗躁狂症亦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7,9]。锂盐作为抗躁狂的经典药物,其治疗窗较窄,起效慢,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Vieta等研究也说明了利培酮合用情感稳定剂疗效可靠,而且是持续性好转[10]。本文也发现BRMS及BPRS的减分率持续性增高,说明利培酮合用碳酸锂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疗效明显,与Vieta等报道相近。在治疗前两周,氯丙嗪的疗效高于利培酮,以后利培酮则高于氯丙嗪,但差异却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利培酮起效在治疗第2周后,慢于氯丙嗪。利培酮的副反应较氯丙嗪少而且轻微,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利培酮较氯丙嗪治疗安全性高、副反应少。所以,利培酮可以作为治疗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的药物选择,与碳酸锂配伍可作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替代。至于利培酮对躁狂症的复发或转相的预防应用,尚有待于长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Frye MA,Ketter TA,Altshuler LL.Clozapine in bipolar disorder:treatment implications for other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affective Disorder,1998,48(2~3):91.

[2]Mc Elrop SL, Keck PEJr, Strakowski SM. Mania, psychosisandantipsychotics[J]. J Clin Psychiatry,1996,57(Suppl 3):14.

[3]TohenM,Zarate CA Jr,Centorrino F,et al.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mania[J].J Clin Psychiatry,1996,57(6):249-253.

[4]刘铁榜,高 欢,沈其杰.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临床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6):337-339.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 81-202.

[6]Tomb DA.精神病学[M].第6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284.

[7]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8.

[8]See RE.Risperidone-induced in crease of plasma norepinephrinein not correlated with symptom improvement inchronic schizophrenia[J].Biol Psychiatry,1999,45:1653.

[9]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现代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2.

[10]金卫东,刘铁榜,臧德馨.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1):37-38.


作者单位: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作者: 刘欣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