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6期

中青年猝死2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猝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及对周围人群的心理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中青年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中青年猝死中以心脏性猝死为主要原因,猝死发生前多有诱因、先兆,猝死的发生对周围人群的影响震动大。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消除诱因、识别猝死前兆、加强监护、及时干......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中青年猝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及对周围人群的心理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中青年猝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中青年猝死中以心脏性猝死为主要原因,猝死发生前多有诱因、先兆,猝死的发生对周围人群的影响震动大。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消除诱因、识别猝死前兆、加强监护、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猝死发生率。

【关键词】  中青年;猝死;预防[中图分类号] R459.7

  猝死是指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近年来,中青年猝死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20例中青年猝死病例,着重讨论其易发因素、临床特征、猝死对周围人群的心理影响及减少中青年猝死的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岁,全部符合1982年我国制定的猝死标准[1]。其中,冠心病史7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1例,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瘤1例,高血压合并大量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1例,大量饮酒后2例,重症哮喘1例。猝死前1~2周有感冒不适症状2例,猝死前有急性胃肠炎症状1例,猝死发生前有过度疲劳史3例。

    1.2  猝死前症状 

  胸闷14例,心前区疼痛7例,上腹疼痛1例,左肩上方疼痛1例,呼吸困难2例,极度疲乏5例,头痛2例,呕吐4例,昏迷3例,抽搐2例。

    1.3  猝死时间与诱因

  症状出现至死亡短于1小时14例,其余6例均在2~6小时内。猝死前诱因包括:连续打牌长于8小时2例,看球赛时1例,激烈争吵后1例,在剧烈运动后2例,排便后1例,重症哮喘发作后2天1例,大量饮酒后2例,感冒后2例,肠炎后1例,过度劳累后3例。

    1.4  心电图资料 

  入院时心电图:ST-T异常13例次,异常Q波8例次,窦状心动过缓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R-ON-T 4例,实性心动过速9例,心房颤动2例次,房室传导阻滞2例。猝死时心电图:本组有记录12例,其中,心室颤动7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自搏心律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室停搏1例。

    2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中青年人生活工作压力大,猝死的发生率逐年提高。青中年,往往平素少病,有些人即使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因症状不重,心理上不重视,不坚持药物治疗甚至不治疗;患了感冒、肠炎等常见病也不当一回事,不及时治疗或者根本不治疗;一部分人仗着自己身强力壮,不注意劳逸结合,过度透支自己的体力;有部分人交际应酬多,过度打牌,过量饮酒;还有一些人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喜大悲……。以上诸多情况,形成了中青年猝死发生的主要因素。中青年是单位的骨干、家庭的顶梁柱,猝死一旦发生会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悲痛,也会给周围人群带来猜疑与极大震动,产生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不可低估。目前,复苏成功率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还不高,因此,中青年猝死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人们应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有良好的心态,关注自己的健康,珍爱生命。本组资料中心脏性猝死占首位。心电图资料结果支持心肌缺血致心电不稳定是引起猝死的基本原因[2]。在心功能较好时,心室颤动可由缺血诱发[3]。本文2例猝死前有感冒不适症状,1例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分析考虑为病毒感染后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广泛缺血坏死所致;3例过劳死者因过度疲劳,增加心肌耗氧量,心肌代谢异常,心肌严重缺氧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4]。人们应该熟悉和关注猝死前的先兆现象,如胸闷、心前区疼痛、极度乏力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加强监护并送入CCU病房,监测心电变化,尽快改善心肌缺血,并纠正心肌代谢异常,对缺血同时合并的复杂性心律失常尽早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尽快安装人工起搏器等及时干预治疗。此外,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监护也是预防猝死的关键。今后,还应加强对青年人猝死的基础和临床、预防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郭林辊.华北区心血管急症及猝死专题座谈会综合报道[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2,10(4):36.

[2]朱德其.心性猝死的诊断与处理[J].山东医药,2001,21(16):36.

[3]郭清林.冠心病猝死机理及预防新概念[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5,18(3):132.

[4]王湘生.现代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检测与防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 扬州 225009

作者: 吴静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