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7期

156例交通事故引起精神损害的初步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1]。道路交通事故(RTA)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社会的第一杀手[2]。在国内韩建波等人也证实RTA受害人确实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我们特对起诉至法院请求赔偿的RTA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1]。道路交通事故(RTA)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社会的“第一杀手”[2]。在国内韩建波等人也证实RTA受害人确实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我们特对起诉至法院请求赔偿的RTA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中PTSD的发生情况;伤残等级与PTSD的关系;PTSD的发生和转归与是否获得赔偿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因RTA申请伤残程度鉴定的被鉴定人156例(排除颅脑损伤),年龄在18~60岁之间。其中男92例,女64例;农民35例,工人40例,个体10例,干部9例,学生11例,无业51例。其它情况见表1。表1  因RTA申请伤残程度鉴定的被鉴定人的一般资料(略)

  1.2  方法 

  由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精神科司法鉴定医师依据CCMD-3将被鉴定人分为PTSD组及非PTSD组。对于PTSD组在12个月后进行随机调查,再次进行PTSD的医学确认。

    再由具有鉴定资质的从事法医学鉴定工作的法医,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A35-92)标准对其进行伤残等级评定。

    对所有被鉴定人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定。

  2  结果

    因RTA申请伤残等级的156例调查对象,经临床精神病学检查,符合CCMD-3中PTSD诊断标准者81例,发生率为51.92%,其中男性41例(44.57%),女性40例(62.5%)。经卡方分析,男/女PTSD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即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见表2)。表2  一般资料分析结果(略)

    根据GA35-92伤残评定标准,不够伤残62例,X级伤残32例,Ⅸ级伤残29例,Ⅷ级伤残21例,Ⅶ级伤残6例,Ⅵ级伤残2例,Ⅴ级伤残1例,Ⅳ级伤残1例,Ⅲ级伤残1例,Ⅰ级伤残1例。PTSD组与非PTSD组的伤残等级构成经过等级资料秩和检验,两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显示随着伤残等级的增高,申请赔偿的RTA受害人发生PTSD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加。表3  伤残等级与PTSD发生率 n(略)

    其中获得赔偿的对象PTSD发生率为14.74%远低于未获得赔偿的PTSD发生率(25%) 。

  3  讨论

    目前我国已进入RTA的高发期,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RTA已成为现代社会PTSD发生的常见因素。其原因可能如下:1、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人们对精神、心理问题认识相对滞后,很少对RTA受害人进行危机干预。2、对于这些起诉至法院申请人身损害赔偿的RTA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其PTSD的发生率与他们对获得满意经济赔偿的期待有很大关系,精神刺激强度的增强,提高了RTA受害人PTSD发生率。3、交通事故后患者的外伤严重程度、早期精神痛苦严重程度等也是PTSD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伤残严重程度的增加,PTSD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这一结果与众多研究结果一致[3])。

    男性和女性应对同样的创伤性事件时,PTSD的发生率是不同的,这与Kessler[4]的研究一致。即PTSD的发生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女性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患PTSD的危险性更大[5]。

    通过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长期随访可知遭受创伤性事件后,RTA受害人如果获得了相应的赔偿(相当于给予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明显降低PTSD的发生率。在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保险业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很少发生赔偿久拖不决的问题,因而类似的研究报道少见。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合理的赔偿是减少PTSD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积极的干预也可以降低PTSD发生的危险[6];相反,如干预不力或支持缺乏有可能增加PTSD发生的危险性[7]。

    总之,给予RTA受害人良好的社会支持及恰当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PTSD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488.

  [2]陈显余.谈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新机制[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3,10(5):66-88.

  [3]Feinstein A, Dolan R.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ollowing physical trauma: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essor criterion[J].Psychol Med,1991,21(1):85-91.

  [4]Kesser RC,Sonnega A,Bromet E,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5,52(12):1048-1060.

  [5]Palinkas LA,Petterson JS,Russell J,et al.Community Pattern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fter the Exxon Valdez oil spill[J].Am JPsychiatry,1993,150(10):1517~1523.

  [6]刘爱忠,谭红专,周价,等. 洪灾后创伤性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2):1630~1632.

  [7]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


作者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作者: 闫宝昌,邢淑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