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7期

健脾化痰消脂法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脂代谢紊乱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消脂法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服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脂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痰消脂法,自拟中药处方,与对照组(常规氟伐他汀口服)对照服药30天,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药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消脂法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服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脂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痰消脂法,自拟中药处方,与对照组(常规氟伐他汀口服)对照服药30天,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办法(试行)》的标准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体质量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痰消脂法对精神病患者服抗精神病药导致脂代谢紊乱者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对用药物后出现的肥胖也有适当改善。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致脂代谢紊乱/中医药疗法;健脾化痰消脂/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的逐渐推广应用,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在精神科临床也愈来愈多。血脂浓度的监测已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过程中较重要的指标[1]。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我们对在服用抗精神病药过程中出现脂代谢紊乱的114例患者进行中西药对照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24~61岁,平均(42±10.1)岁,分别服用氯氮平16例,维思通28例,博思清6例,舒思9例;对照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22~63岁,平均(40.2±10.8)岁,分别服用氯氮平13例,维思通25例,博思清5例,舒思12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服用抗精神病药过程中抽取静脉血,血脂各项指标:TC﹥6.2、或TG>2.3、或HDL-C<0.28~1.53/mmol/l,(2)获受试者或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患有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系统等躯体疾病或可能干扰实验评估的疾病;(2)除抗精神病药外正在同时服用其它中药或西药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健脾化痰消脂法,药物组成为:白术、云苓、半夏、陈皮、山药、生楂、首乌、大黄、泽泻、草决明、红花、甘草。舌质淡加党参,舌质暗者加丹参,舌苔厚者加厚扑、上方剂量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氟伐他汀,每次40 mg,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1.5  观察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总胆固醇(TC)下降≥20%,或甘油三酯(TG)下降≥40%,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0.26 mmol/l;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1~0.26 mmol/l;无效: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

  1.6  安全性评价 
  
  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脑电图)与临床症状,同时测血压、脉搏、体质量(体重),《按照药的不良发应检测管理办法(试用)》[2]的要求,观察和分析治疗中所出现的任何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方法 

  资料均输入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t或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略)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略

    经 SPSS 11.5分析,得到有效例数114>40,且最小期望频数为7.72>5,而卡方值为7.643,df=2,P=0.022<0.05,故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分析,2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在本临床中,治疗组患者中未见因服中药引起的血、尿常规及肝肾等方面的异常,也无过敏现象发生。对心电图的观察未发现有异常现象。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恶心,予以维生素B6口服后缓解。3例出现头痛不适,未曾处理,2周后消失。
   
  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体重)比较:治疗组平均下降(2.1±0.4) Kg,对照组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学属于本虚标实之证[3]。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是其基本病机,“华食”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湿浊、痰浊、淤血为重要病理产物。膏脂代谢虽与五脏六腑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脾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高脂肪血症也即营血异常病变,一是脂类成分绝对过剩,二是脂类成分比例失调,湿浊为其早期的病理产物,痰浊为中期病理产物,淤血为高脂血症的后期病理产物。

  3.2  精神疾病患者中,因服抗精神病药导致肥胖、血脂升高较多[4],尤其是病程迁延及氯氮平等药物本身的镇静作用,患者表现退缩、活动减少,加之不良反应所致的食欲增加往往更加重肥胖。本研究按健脾化痰消脂法应用于临床,不仅对血脂各项指标起到了调节作用,同时对患者的体重方面也有所减轻,纵然血脂升高与体重的增加无明显的相关性[1],但调整血脂的同时又减轻了体质量,对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而言应是双倍收益。

  3.3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以健运脾胃、活血化痰、化痰消脂为主,临床研究的处方中以白术、云苓、山药健脾益气,半夏、陈皮、泽泻、化痰除湿,生楂、红药、丹参、首乌、大黄活血化瘀,利湿消脂,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5]:红花、丹参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有降低血浆TC、TG的作用,首乌含卵磷脂及黄酸,可抑制TC吸收,增加TC排泄;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糅苷树脂,可抑制TC吸收,增加TC排除;泽泻含三萜类化合物,能影响脂肪分解代谢,减少合成的原料乙酰的合成,还可以抑制TC吸收,增加TC排泄;草决明,生楂均有降脂作用。上方合用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适用于血脂异常且较肥胖的人群。

  3.4  抗精神病药致的脂代谢紊乱,在日常生活的调护上也应做到饮食清淡、限制热量、工娱疗结合、增加运动量,并配合适当的降脂药物,因而对一些并发症的预防将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黎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 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2,5:299-300.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5-89;173-175.

  [3]关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08-418.

  [4]何川.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调查[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6:371.

  [5]刘瑞杰.高脂血症和相关疾病[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精神病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1

作者: 杨秀双,张春霞,张平鑫 ,姜云,张雁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