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17期

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与护理措施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诊断的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给予MECT治疗,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经不同次数治疗后,共有痊愈9例,显著进步13例,总有效率81。48%,2......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诊断的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给予MECT治疗,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经不同次数治疗后,共有痊愈9例,显著进步13例,总有效率81.48%,2例经10次治疗后疗效不明显。结论:MEC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方法,而恰当规范的护理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疗效。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无抽搐电休克;护理研究

    抑郁症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之一,现有的抗抑郁剂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抗抑郁剂无效,临床上称为难治性抑郁症[1]。许多研究认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其有效,而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是影响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2,3]。为探讨MECT的疗效和相应的护理对策,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6年至2007年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之抑郁症发作诊断标准[4];两年内至少用过两种抗抑郁药,每种药物治疗均达到足量足疗程,而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评分≥20分;均符合MECT治疗的适应证,无禁忌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酒、药物滥用史。入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19~61岁,平均(33.7±12.5)岁,平均病程(6.23±5.78)年,平均住院次数(2.13±1.14)次。

  1.2  方法 

  MECT治疗前有17例以百忧解治疗为主,剂量20~60 mg/天,其中10例合并米氨色林;6例以赛乐特治疗为主,剂量20~40 mg/天,4例以博乐欣治疗为主,行MECT治疗时原服用的抗抑郁药剂量保持不变。治疗仪为美国鹰赛医学技术公司的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侧仪。麻醉剂丙泊酚1~2 mg/kg,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1~2 mg/kg,阿托品0.3~0.5 mg加10%葡萄糖20 ml静脉滴注,同时保持静脉通路,并监测心、脑电图、血压,治疗期间加压面罩吸氧。根据年龄、体重不同按能量百分比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1次/2天,1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和每治疗2次后分别用HAMD,TESS进行评定。疗效按HAMD减分率分级: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将痊愈、显著进步视为有效,TESS≥2分视为有不良反应。

  1.3  护理措施 

  对于行MECT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均给予全程规范的护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措施如下。

  1.3.1  治疗前护理 

  (1)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和家人对治疗方法的不了解、恐惧心理,给患者及家人详细讲解MECT治疗的原理、常见不良反应,消除他们紧张、恐惧心理,解释好各种检查、治疗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给患者缓解紧张的技巧,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与治疗。(2)协助作好患者的体格检查,排除身体重大疾病及MECT禁忌症。遵照医嘱协助医师作好患者的各种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X 线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3)每次治疗前6小时,嘱患者禁饮食、禁药,并说明其重要性,消除其顾虑,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4)治疗前半小时,测患者的T、P、R、BP,用温和的态度鼓励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必要时可嘱患者按前面教给的方法进行放松。

  1.3.2  治疗中的护理 

  (1)患者进入治疗室后,保持环境安静,室温18 ℃~26 ℃,帮助患者平卧于治疗床后,各种操作动作要轻,帮助患者取下发卡、义齿等物品,松开领扣、内衣、腰带,并告知患者治疗即将进行,取得患者的配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治疗医师安置心电、脑电、肌电等各种检查的准备工作。(2)遵医嘱依次静脉推注阿托品、丙泊酚、琥珀胆碱等药物,待患者下肢肌束颤动完全消失。迅速安置好口腔保护器,并上托下颌,告知医师已准备完毕,可行通电。(3)通电后,观察患者全身肌肉抽动情况,若有较大肌群抽动,应保持四肢于功能位置,直至抽动停止,观察呼吸、意识情况。

  1.3.3  治疗后的护理 

  近期护理:(1)待患者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后,送入观察室,监测患者的T、P、R、BP,并作好记录,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及皮肤黏膜颜色,如有无自主呼吸、延迟性停止或黏膜紫绀等,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2)对兴奋躁动患者应作好床旁护理,防止摔伤或跌伤。(3)患者能随意起床活动后,帮助患者进流质饮食,并作好护理记录,防止噎食和呕吐。(4)患者完全清醒后,再次测量其生命体征,若为正常,将患者护送回病房,与病区护士作好交接班工作并记录。
   
  远期护理:(1)观察病情,一般患者进行3~5次治疗后,抑郁症状会明显改善,应作好各种观察记录及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能坚持接受治疗后的巩固工作。(2)观察MECT后的并发症:告知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经常询问患者治疗后的各种症状,重点在头痛,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因出现头痛而终止治疗,影响治疗的连续性。治疗后,有50%~60%患者出现认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瞬时记忆方面的障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其障碍为可逆性的,经1周后可完全恢复,消除顾虑,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疗程。

  2  结果

  2.1  MECT治疗结果见表1。表1  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略)
   
  27例患者经MECT治疗后绝大部分呈逐步好转趋势,9例在治疗4~10次后痊愈,13例显著好转,2例在10次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无一人脱落治疗。

  2.2  MECT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患者治疗前和每2次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

  3  讨论

    难治性抑郁症是指对药物干预反应不良者,据文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为难治性的[1]。而难治性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差,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抑郁症对药物的反应低,难治性高有关[6]。国外的研究表明,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明显的效果,其有效率(HAMD减分率≥50%)为50%~70%左右[2,3]。本研究采用随机选取被试的方法,且在MECT治疗过程中不改变原药物剂量,发现HAMD分数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对照差异显著,说明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显著。

    MECT操作方便、安全,已经应用到临床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6,7]。但许多的患者及家属对此治疗不了解或治疗后产生惧怕心理,是造成治疗中脱落或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8]。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MECT治疗的特点和过程,采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护理对策,特别是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和支持,让患者充分了解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患者家人的支持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充分合作,这是我们的治疗效果高于以往研究和没有脱落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使用美国产醒脉通电抽搐治疗仪进行MECT治疗,提供的为短暂脉冲式电刺激,且根据患者的年龄设定治疗剂量(即能量百分比),极少引起严重的认知损害。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前后TESS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多数患者会有轻度的头痛、记忆力差,但第2天即不明显。27例患者在MECT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于MECT的作用机制迄今未明[3],一直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假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MECT可能引起视下丘下部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功能而获得疗效。目前仍缺乏直接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起效快,疗效显著,大大缩短了住院周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安全、痛苦少,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增加了治疗后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全程规范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治疗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霞,陆峥,蔡军,等. 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24(8):627-629.

  [2]Husain SS, Kevan IM, Linnell R, et 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depressive illness that has not responded to drug treatment[J].J Affect Disord, 2004,83:121-126.

  [3]Vanden Broek WW, De Lely A, Mulder PG, et al.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resistance on short-term response to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4, 24: 400 -403.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5.

  [5]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0.

  [6]Gerhard WE, Reinhard Vonthein,Ruediger Bode,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gnitive side effects of bifrontal versus right unilater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A short-ter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pharmaco-resistant major depression[J].Research report, 2007, 101:149-157.

  [7]吴强, 李艳红.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疗效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16(2):105-107.

  [8]张菊英, 施忠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家属焦虑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5,19(9):1807-1807.


作者单位:威海市经济开发区医院,山东 威海 264205

作者: 刘筱丽,慈秀红,李晓燕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