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1期

震后心理救助中的伦理问题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灾后心理救助的伦理问题,以便更好的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工作。方法:对汶川地震心理救助过程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从组织管理,还是从人员资质、干预策略等确实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结论:所以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如成立临时伦理委员会等,对心理救助工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灾后心理救助的伦理问题,以便更好的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工作。方法:对汶川地震心理救助过程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从组织管理,还是从人员资质、干预策略等确实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结论:所以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如成立临时伦理委员会等,对心理救助工作有整体的部署和督导。

【关键词】  汶川;地震;心理救助;伦理学

  Ethics question in psychological rescue after shaking

  SHEN Zhen-ming

  (The Tangshan NO.5 hospital, Hebei 063004,China)

    【Abstract】  :For better launch the disaster after, reduce to receives the helping two injuries, This article after the disaster i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cue work discovered ethics question makes a summary.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regardless of manages from the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onnel intelligence,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and so on has certain ethics problem truly. Therefore should formulate the related work routine, like establishing the temporary ethics committee and so on, has the whole deployment and the direc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rescue work.

    【Key words】Wenchuan;Earthquake;Psychology rescue;Logic
       
  四川汶川5.12地震灾难,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个体志愿者对灾后心理救助的重视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及时、正确、有计划的心理救助可以为受灾人民尽快抚平创伤、珍惜生命、点燃希望、重塑美好人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本人作为唐山市派赴灾区的心理干预专家服务队绵竹服务队队长。20多天的工作中,我队共进行团体心理辅导5 708人次,个体心理救助193人次。深深体会到心理救助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灾后的心理救助反映出许多伦理问题,会对受助者产生二次伤害,甚至对今后的治疗有不利影响。研究发现突发性灾害救助中存在着诸多的伦理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灾害救助的效果,迫切需要加大伦理研究力度[1]。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救助工作,遵从“不伤害”的原则,更好的服务灾区人民,本文就灾后心理救助的伦理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一、受灾人员的伦理问题

    灾后人群的临时安置点中有的一个帐篷里住着四、五户人家,人员比较多,男女混杂居住,生活不便,许多是以前不认识的,大家没有交流,缺乏良好的人际支持,不便于信息交流和情感支持。所以建议应该尽量让同一地方来的受灾人群住在一起。我所率领的心理救助队是在灾后1个月到达灾区开始工作,那时发现有的人已经到附近找临时工作或外出打工,但仍然有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家中休息,存在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力的恰当安置会转移受创伤人群的注意力,提高大家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的意识,减少等、靠、要思想和地震给大家造成的心理问题。

  二、不恰当的干预目的引发的伦理问题

    有些心理干预专家团到灾区后只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在人群中发放量表,以此了解灾区特定人群的情绪状态和应对能力,但根本谈不上心理干预。导致灾区的许多人对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非常抵触,正规专业的救助不易介入。例如我服务的绵竹川木村震前共有村民3 752人,在地震中房屋98%受损,受伤60多人,死亡30多人。某省心理专家团进行心理测量后,村干部问及村民的心理状态时,回答只说“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率队去时发现有很多需要干预的对象。这些工作失去了为被救助者谋利益的宗旨,有失伦理学原则。

  三、心理测量设计和实施中的伦理问题

    心理测量有时机的问题,由于大家处在悲痛或情感麻木期,细致深入的心理测量在灾后短时间内是不适合的。心理救助中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群众的整体心理状态,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筛查,以确定重点人群,可以编制部分问卷或简易评估工具,作为辅助的方法进行调查。但我们对曾经接受过测量的群众了解发现,有的量表设计的条目过分直接,量表的内容缺少人文文化,内容过长。如:此次地震中你是否有亲人死亡?死了几个人,他们和你的关系?死亡者与你同住吗?当时你是否被困?被困在哪里?被困多长时间?类似这些项目常常会使受助者多次再现创伤场面,重温创伤体验,加重情绪问题。另外,有些量表长达400多个项目,一般人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答完,而有不良情绪的群众需要的时间更长,受的是一种煎熬,常常产生二次伤害。

  四、不同的心理学派和不同的救助方式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般的心理咨询常需数次、多环节的咨询才能见效,而对心灵遭受重创的灾区群众来说,心理干预的任务会更加复杂和艰巨。灾难造成的丧失需要长期、艰难的身心重建,心理救助也要有计划性、长期性,但有些心理干预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常常是一次性的,走马观花似的,缺乏后续的干预和回访。被救助者在一段时间内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支持系统很快消失,让一些需要救助的重点个体在没有完全康复的时候反复体验离别的痛苦。另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专业水平或是不同的学派的人对同一个受助者或人群,反复多次的干预和治疗,由于专业技能、个人的观点、社会经验等的不同,常让受助者无所适从。

  五、心理救助人员的资质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在心理救助实践中发现心理救助人员的资质不一,有的人从未接受过心理学培训,更没有危机干预的经验,凭借满腔热忱就来到灾区,希望能够作为志愿者,给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援助。有的只学了心理学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更没有危机干预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当前危机或者是以往危机的受害者。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资质和能力进行分工,更没有明确能力范围。一方面会导致人员浪费,另外也会出现超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导致工作效果差。只有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必需的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在保障自身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够资质的团体和人员给受助者会带来再次伤害,并给自己也带来间接伤害。心理援助的任务要与国家抗震救灾的信息高度统一,在深入受灾群众心灵层面的同时,也要将政策、信息传递到位,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同时心理救助者之间也要及时自我体验、相互交流、督导,以减少救助者心理耗竭。

  六  建议的改进策略
   
  一、灾后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公共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要采用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有效性结合的模式[2]。国家建立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3],将灾后危机干预计划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中。各省市设有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人才库,做好人才的储备,定时组织培训和演练。灾难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具备富有冒险精神、善于社交、冷静、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治疗的敏感等个性特征和共情、诚恳、积极关注与倾听的技能,同时要有相关的培训经验。遇到突发事件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受国家的统一领导和调度。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工作范围包括负责灾后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同时也要为灾区社会稳定服务,为政府管理提供对策。
   
  二、在受灾地区设有心理危机干预接待的临时机构,对干预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安排,制定标准的干预方案,灾后心理救援应该遵循一个渐进的程序,跟踪帮助,是长期而非一次性。要评估受助人群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根据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灾后不同的时间段实施相应干预策略。所有本地、外地或是国外的心理干预机构统一受该机构领导,按照干预方案开展工作。对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按照能力分配工作,工作区域固定,并有长期的工作计划,如:专门负责某地区的干预工作,并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三、成立临时伦理委员会,临时伦理委员会负责对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效果以及对具有科研性质的工作进行伦理学论证、指导等。要遵循生命关怀优先性原则 、损失最少化原则 、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原则 、尊重灾害知情权原则[4]。与一般心理治疗相比较,个体危机干预有其突出的特殊性,要在产生危机的现场进行紧急的工作, 迅速做出决策以确保当事人及社会上其他成员的安全。目前大多数危机干预人员很多是社会工作者、医生、护士、教师或志愿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临床心理学的严格培训[5],所以对伦理学的培训至观重要。所有危机干预工作者根据能力、工作范围进行统一标识,执证上岗,防止越级或超范围工作。

【参考文献】
    [1]艾有福.突发性灾害救助的伦理审思[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07):30-31.

  [2]耿婕.社会性危机事件处理新模式: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的结合[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东大学,2005,(03):18-31.

  [3]郑日昌.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29-32.

  [4]艾有福.论灾害的伦理分析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104-106.

  [5]罗丹,肖水源.个体危机干预中的伦理学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 (4):23-25.


作者单位:(唐山市第五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4)

作者: 沈振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