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1期

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调查及特点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依据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对我院16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普查。结果:有2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伴有高血压。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容易被漏诊,不易发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依据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对我院16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进行普查。结果:有2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伴有高血压。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容易被漏诊,不易发现。重视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观察并建立健康档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高血压;临床调查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四种,此类患者表现为智力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1]。

    我院现住院的休养员绝大部分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这些患者可以说从入院以后就长期生活在封闭病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随着休养员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往往会伴发较多的躯体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较为常见。高血压又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主诉能力差,感觉迟钝等原因常常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近期对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院长期住院的161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5.6±11.5)岁,其中男性93例、女性68例。

  1.2  入组标准

  1.2.1  精神发育迟滞者入组前采用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符合条件者分为轻、中、重(包括极重度)三种。

  1.2.2  高血压的患者依据1999年WHO/ISH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作为入组标准。

  1.3  方法

  1.3.1  精神发育迟滞者采用成人智力表(WASIS-RC)进行智力测查,根据智商(IQ)指数的高低,诊断为轻(IQ 55~69)、中(IQ 40~45)、重(IQ <39 ,包括极重度患者 )的三种患者。

  1.3.2  患者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采用袖带式血压计经过3次不同日的血压测量,在患者保持静坐状态下测右臂血压,130~170 /9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无继发性高血压,无重要器官损伤的高血压患者,连续测量3天,取其平均值作为入组标准。在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定时,均是2人以上的医师同时进行,以保证评定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客观性。

  1.3.3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病历资料对患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筛选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26例。其中:轻度12例(46.2%)、中度9例(24.6%)及重(极)度5例(19.2% )。其年龄、体重、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表1  26例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分布情况表 n(略)

  2.2  临床特征

  2.2.1  12例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伴高血压患者 

  此类患者一般语言能力发育较好,能应付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对话交流,能辨别亲疏关系,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其中9例有吸烟嗜好,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在他人的照顾下可从事熟练技能劳动。由于轻度患者大多性情温顺、安静,比较好管理。它们往往能为我们提供简单的病史,其中有5例就是因能准确说出如头痛、头晕等症状,并通过跟踪监测血压而诊断。

  2.2.2  9例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合并高血压患者 

  此类患者语言发育水平较差,词汇贫乏,部分患者还发音不清,对亲人和常接触的人有感情,可建立稳定的关系。其中有5人有吸烟史,它们不能明确说出头痛、头晕等症状,往往表现为经常用手拍打头部,情绪易波动,出现烦躁,大声叫喊等异常现象,同时监测血压而诊断。

  2.2.3  5例重度和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伴高血压患者 

  此类患者不理解别人的言语,有的几乎不会说话。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能辨别亲疏关系,经常重复单调的、无目的的动作和行为,如点头、奔跑、甚至自残,不会躲避危险等,由于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有通过我们观察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习惯改变等症状的出现并在体检时才能发现患者伴有高血压。

  3  讨论

    高血压是我们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中,不良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变和不可改变两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高钠、低钾、低钙饮食,长期精神紧张,饮食,缺乏运动。

    估计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近期调查显示,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2%,处于较差的水平,应引起我们的重视[3]。长期高血压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力衰竭、肾衰、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高血压的患者往往因无主诉而易被忽视。调查中发现有些高血压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失眠、易醒、情绪烦躁等症状。有的患者表现为后颈部疼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都应引起我们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高血压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严重时发生脑血管意外,出现失语、偏瘫等脑卒中后果,这些已为众人所知。但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来说,由于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与其伴发的点头、奔跑、兴奋、躁动甚至自残等精神症状相混淆。这些都应与高血压脑病的表现相区分。

    此外,由于水电解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失调、中间代谢产物蓄积、内分泌功能障碍、维生素缺乏、结缔组织病等多种躯体疾病均可引起高血压以及精神症状的出现,这些情况在正常人群中会很快被确诊,并可采取积极的治疗。但在我院收养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中往往容易忽视患者的症状,以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重视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观察。建立健全各类患者的健康档案,细心观察,及时诊断。
   
  我院高血压患者中,40~59岁患病率最高,肥胖患者患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针对我院情况,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认识到要想提高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定期监测血压。对其他患者,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与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2)注意合理膳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福利事业的投入日渐增长,使他们在我院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些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过多的摄入脂肪和钠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吃出健康。①限盐:通过与休养食堂协作,要求食盐的摄入量应逐步减至每人6克以下,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鲜奶、豆类及海带等,增加膳食中钙及钾的摄入,适当增加鱼类、禽类等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膳食脂肪。

    (3)减少外界刺激,保持稳定情绪。众所周知,心情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的诱因。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本身情感意识方面不健全,易出现情绪波动,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福利事业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对待患者时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和爱心。鼓励他们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一些有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患者,应及时了解其心理需求,多与其沟通,尽量满足合理的心理需求,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

    (4)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对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每日两次到康复训练基地,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跑步、跳舞、打球等。对肢体残疾的患者,在工作人员的协作下,在床上或轮椅上,进行适当的肢体康复训练,通过运动减少膳食脂肪总热量的摄入,减轻体重。

    (5)戒烟。吸烟是高血压的一个很危险因素,也是一个很顽固的不良习惯,不宜戒断,我们通过奖励他们一些小食品来鼓励他们戒烟。

    (6)为每一位患者建立日常生活档案,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每日食物摄入量、运动量及情绪变化情况,及早发现病情。

    (7)定期为每一位患者体检,进行健康筛查,每日监测生命体征,听诊肺部有无干湿啰音、心律及心音的变化,每月记录一次体重,以观察体重变化情况。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及心电图,每半年检查一次血糖及肝功,每年检查一次肾功、血脂及B超。及时观察营养代谢情况及早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8)早期的药物干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任何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应避免频繁换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适当给予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4-555.

  [2]孙宁玲.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的解读[J].高血压杂志,2005,6:378.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248.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北京 102209)

作者: 刘爱红,胡春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