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1期

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整体康复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现代医学康复着眼于整体康复,它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特点。现代康复医学已被精神科临床所采用,使这门新的医学模式逐渐健全和完善。我们在对慢性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现代康复医学模式,把康复的重点放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康复、躯体康复和社会康复,为巩固患者康复效果,回归社会,适应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现代医学康复着眼于整体康复,它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特点。现代康复医学已被精神科临床所采用,使这门新的医学模式逐渐健全和完善。我们在对慢性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现代康复医学模式,把康复的重点放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康复、躯体康复和社会康复,为巩固患者康复效果,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整体康复。

【关键词】  慢性精神病;精神康复;身体康复;社会康复

  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衰退、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生活处理能力差。慢性精神病患者体质差,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易患各种躯体疾病。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不被社会理解,社会适应不良。这些都是影响慢性精神病康复的不利因素,慢性精神病的康复必须遵循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现代康复医学模式,使慢性精神病在精神和躯体方面得到康复,并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巩固其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是民政系统精神病院,主要收治慢性精神病患者。现有慢性精神病患者360人,其中男性257人,女性103人;精神分裂症患者341人,其它精神病患者11人;年龄19~83岁,平均51岁;病程8~51年,平均29.5年;在我院住院时间1~51年,平均26年。精神衰退162人,占患者总数45%;伴发躯体疾病108人,占患者总数30%;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的患者255人,占患者总数70%。

  1.2  康复

  1.2.1  精神康复是慢性精神病整体康复的关键 

  慢性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衰退,行为退缩,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些症状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效果多不显著。慢性精神病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2.1.1  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用以控制精神症状,维持病情稳定,为其它康复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1.2.1.2  利用患者尚保持的部分健康心理和情感,运用精神科基础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

  1.2.1.3  开发患者的智力 

  组织患者开展文化学习和启迪患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患者智力得以充分发挥,减缓衰退。

  1.2.1.4  活跃患者的生活环境,改善单调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主、被动接触能力,改善患者情感淡漠、行为衰退的被动状态,激发患者的情感,使患者长期处于良好的情感体验中。

  1.2.1.5  坚持经常的行为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被动依赖的状态,并通过劳动价值的创造,提高患者的自身价值观念,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患者重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2  躯体康复是慢性精神病康复的生物基础 

  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躯体状况欠佳,而患各种躯体性疾病;因自知力丧失,对自身疾病不能主诉,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大脑皮质受到普遍抑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迟钝,对躯体不良刺激无相应的反应,使躯体病症的症状和体征不易显露,延误了躯体疾病的诊治。躯体疾病往往限制了抗精神药物的应用和康复活动的开展,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单调的生活方式得不到彻底改善,加速了患者的精神衰退[1]。为促进患者整体康复,必须保持患者有健康的躯体。

  1.2.2.1  保持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体验状态 

  因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缓冲有害的心理刺激因素,对躯体健康有间接的保护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有利于躯体健康。

  1.2.2.2  密切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使患者感到医生是可信赖、亲切、有权威的人,改善患者被动退缩的行为,能主动向医生主诉自己的不适,有利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1.2.2.3  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生对躯体疾病的诊治水平,对患者并发的躯体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患者躯体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患者的精神康复保持良好的生物基础。

  1.2.2.4  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改善患者饮食状况,以保证患者摄取足够营养。开展综合康复活动,提高患者自身素质,增强患者机体防御机能。

  1.2.3  社会康复 

  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是巩固康复效果的重要条件。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由于社会对患者的异常行为不理解,对患者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使患者失去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冷落,造成患者的社会隔离。这些因素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使患者情绪低落,行为退缩,自我评价低等心理改变,进而对社会产生抵触和报复心理,加深了社会与患者间的不协调,使慢性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困难。患者往往也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不被社会接受。为康复后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1.2.3.1  要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消除社会对患者的误解和偏见,维持患者的正当权益和义务,在客观物质和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和协助,从生物、心理、社会和道德方面关心他们。

  1.2.3.2  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支持他们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满足他们正当的要求和欲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被重视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情绪。

  1.2.3.3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接触环境,矫正患者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劳动价值的创造,提高患者自我生存的价值观念。

  1.2.3.4  重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社会支持纠正患者的心理功能障碍,改变患者的被动和退缩行为,改善他们与社会接触的能力,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成员。

  2  结果

    我院收治360名慢性精神病患者,在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全方位康复治疗,使我院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躯体状况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98%的住院患者参加各项康复活动,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0%。现有21名住院患者参加院内有报酬的工疗活动,对其实行开放管理。有9名住院患者办理假出院而回归社会,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3  讨论

    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衰退、行为退缩,生活不能自理,在住院前流散于社会,生活无规律,一般躯体状况较差,机体防御功能低,易患各种躯体性疾病,住院后过群居生活,成为各种传染性疾病易感人群,这些都是影响躯体康复的不利因素。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躯体疾病的影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受到限制,各项康复活动受到影响,而不利患者的精神康复,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常不被社会环境所接受。因得不到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不良被社会淘汰,使患者康复效果得不到巩固,加速了患者病情变化。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整体康复同患者的精神康复、躯体康复和社会康复有密切关系,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协调整体[2,3]。它们在慢性精神病康复中都起着主要的作用,充分体现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现代康复医学模式的特点,本文36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治疗中遵循现代康复医学的模式,开展全方位康复治疗,在慢性精神病康复工作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患者精神状态好转、躯体状况改善,社会适应良好,康复效果巩固,为慢性精神病患者整体康复、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有利的基础,并推动我院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阳,张明园.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1997,10(2):73-77.

  [2]陈文泽,姜义彬,杜叶青. 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25-126.

  [3]甘景梨,汤松伟,杨代德,等. 军人精神分裂症近期结局及影响因素前瞻性研究[J].临床医药杂志,2003,16(1):12-14.


作者单位:(四平市社会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 136001)

作者: 谢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