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4期

疏肝健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健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疏肝健胃汤和胃力康颗粒,各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疏肝健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疏肝健胃汤和胃力康颗粒,各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3.3%,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率33.25%,有效率85.0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较为理想的中药汤剂。

【关键词】  疏肝健胃汤;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疗法


    胆汁反流是胃镜检查见到的一种征象,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仍不理想。我院近4年来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应用祖国医学的理论,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2岁,平均(42.60±8.92)岁;病程1~10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9~60岁,平均(39.89±9.70)岁。病程1~10年,平均(41.44±2.06)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①胃脘胀满,疼痛,或胀痛连及两胁。②口苦口干或呕吐苦水、泛酸。③胃脘有烧热感连及后背、咽喉、两胁等。④有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油腻史。⑤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或细滑。⑥上腹不同程度压痛。

    1.3  胃镜所见  治疗组:大量胆汁反流27例,少量13例;合并浅表性胃炎22例,萎缩性胃炎8例,浅表、萎缩性胃炎6例;伴有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炎5例;伴有胃黏膜出血8例,胃黏膜糜烂10例。对照组:大量胆汁反流25例,少量胆汁反流13例;合并浅表性胃炎20例,萎缩性胃炎8例,浅表、萎缩性胃炎6例;伴有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伴有胃黏膜出血7例,胃黏膜糜烂12例。两组病例的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疏肝健胃汤用药:柴胡15~20g,枳壳15g,白芍15~30g,川厚朴15g,广木香12g,陈皮15g,姜半夏12g,黄连10g,蒲公英15g,郁金12g,荷叶10g,鸡内金12g,甘草10g。加水500ml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水煎两次,共滤出药液400ml左右,分早晚2次餐前服用,1个月1个疗程。依病症之变,当灵活加减,若肝郁气滞重加青皮;脾虚乏力者去黄连、枳壳,加党参、白术;胃弱纳差加焦三仙;湿热重加竹茹、大黄、茵陈;胃阴不足加沙参;大便秘结者加女贞子、火麻仁;胃有出血加云南白药;胃脘痛较重、时间较长,加三七粉、失笑散、百合、乌药等。对照组:胃力康颗粒,每次1袋,1日3次水冲服,1个月1疗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伴随其它胃黏膜病变完全恢复或明显改善。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黏膜病变较前好转。好转:自觉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病变较前减轻。无效:自觉症状稍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胃镜检查较前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26例(65.00%),显效8例(22.00%),好转5例(12.50%),无效1例(2.50%),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13例(32.50%),显效9例(22.50%),好转12例(30.00%),无效6例(15.00%),总有效率85.00%。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3.92,P<0.05)具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主要为迷走神经兴奋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功能不全和胃蠕动弛缓所致。临床以口苦、呕吐苦水、胃烧热等为特征。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古籍中可见有类似记载。《内经》曰:“足少阳胆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说明肝胆瘀滞,肝胃气逆导致胆(肝与胆相表里)气上溢而出现口苦、呕吐苦水,而烦劳是引起肝胆淤滞的因素。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临床辨证出发,参考现代医学的有关理论,认为肝疏泄,六腑以通降为用,脏腑功能失衡,致使肝胃不和,胆胃气逆不降导致胆汁反流,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胃、胆、脾,病理机制主要在郁、湿、热、瘀、虚,一般很少见有寒象。经过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和临床表现观察分析,发病初以肝郁气滞为主,每与情志不遂或过食辛辣厚味有关,症见腹胀满,嘈杂泛酸。随着病情的发展,气郁日久化热,可见口干苦、呕吐苦水、烧灼感明显、脘腹胀痛等;反流至胃的胆汁刺激胃黏膜,改变了胃内的酸性环境,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病情发展,可影响脾的运化,致使脾虚湿阻,见有疲倦乏力、纳呆、舌苔厚腻或黄腻的表现;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日久必见血瘀征象,胃镜可见黏膜受损、血管网显露的表现。方中柴胡、郁金、广木香疏泄肝胆,枳壳 、川厚朴、陈皮、姜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黄连 、蒲公英清泄肝胆湿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伍郁金理气和血、通络。鸡内金、荷叶醒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疏泄肝胆,清胃降逆,调和脾胃之功效。总之,本病病程较长,病理复杂,胆汁反流多半有多种胃炎的表现,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清轻重缓急,详查病理变化孰轻孰重,用药各有侧重。须与患者讲清病因与注意事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调理情志,节制饮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一环,对本病的康复与巩固疗效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吉林市龙潭区铁东医院,吉林 吉林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