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3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与分析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ABG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评价早期拔管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术后8小时内拔管的13例,称为早期拔管组:超过8小时拔管的37例,统称为延迟拔管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前、后ICU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CABG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评价早期拔管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术后8小时内拔管的13例,称为早期拔管组:超过8小时拔管的37例,统称为延迟拔管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前、后ICU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者术毕回ICU后,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可以实现早期拔管;早期拔管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监护中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是可行并安全的。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早期拔管;并发症;分析

  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预示冠心病手术将会增多。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移植分流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冠状动脉外科治疗方法。但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一般在第2日清晨。本文对2007年1月至10月行CABG术患者50例拔管前、后ICU并发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ABG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2007年1月至10月确诊为冠状动脉并行CABG术患者50例,将患者分为早期拔管组(EE组), 即在术后8小时内拔除气管插管,共13例;延迟拔管组,即在术后8小时后任何时间内拔除气管插管,共37例。早期拔管组男性1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8.3±7.2)岁,平均体重(75.9 ±8.6) kg;延迟拔管组男性2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3.7±7.6)岁,平均体重(66.6±16.2) kg。

  1.2 方法 患者术毕到达ICU后,保暖,以呼吸机支持呼吸,采用SIMV+PEEP的模式,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比为1:1.2~2.0,吸入氧浓度为50%~70%,PEEP=3~5,测动脉血气(ABG),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维持血气pH 7.35~7.45,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 mm Hg,氧分压(PaO2)≥80 mm Hg,氧饱和度(SaO2)>95%,监护仪持续心电监护及有创动脉压(ABP)监测。经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每2~4小时测定1次,测定并计算出以下参数: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拍摄胸片,以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有无气胸、胸腔积液、肺炎、肺不张及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病情稳定,符合拔管条件时,遵从医嘱予以拔管。拔管前30分钟、拔管时常规测定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立即给予双鼻孔吸氧或面罩吸氧,吸入氧浓度45%,并定时协助患者坐起、叩背,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自行排痰,拔管后30分钟测定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4,5]。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非配对的t检验, x2检验,相关资料、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早期拔管组和延迟拔管组相关资料见表1。结果显示延迟拔管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早期拔管组,年龄>65岁及女性的患者显著多于早期拔管组,术前糖尿病高血脂及房颤患者显著多于早期拔管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略)

  2.2 两组患者拔管前、后ICU并发症比较 延迟拔管组较早期拔管组心肌缺血发生率稍高,早期拔管组较延迟拔管组胸腔积液发生率高,延迟拔管组发生术后肺不张、伤口感染、胸骨哆开各有1例。

  表2 术后ICU并发症情况(略)

  **:P<0.01。

  3 结论

  3.1 国外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不论术前患者的状况、手术复杂程度及术后情况如何,55%~80%以上的CABG患者可实行术后早期拔管[3],对于早期拔管存在的争议主要是:拔管后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增加呼吸做功引起低氧血症及肺不张[4,5],甚至需要再次插管;早期拔管后如果出现并发症较严重而延迟恢复[6-8]。

  3.2 早期拔管组和延迟拔管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 延迟拔管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早期拔管组,年龄>65岁及女性的患者显著多于早期拔管组,术前患糖尿病、陈旧性心梗、高血脂及房颤患者显著多于早期拔管组。

  3.3 两组患者拔管后ICU并发症比较 分析发现早期拔管并不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延迟拔管组较早期拔管组心肌缺血发生率稍高,早期拔管组较延迟拔管组胸腔积液、二次开胸发生率高,延迟拔管组发生术后肺不张、伤口感染、胸骨哆开各有1例。胸腔积液发生率早期拔管组为46.2%,延迟拔管组为18.9%,原因可能是术中取乳内A特别是双侧乳内A导致一侧或双侧胸膜破裂[5-11],也可能与患者的舒适程度和对常规护理的耐受程度(如吸痰、体位护理)有关。

  3.4 早期拔管后,患者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自主呼吸恢复,深呼吸、咳嗽、咳痰等有效的肺部护理,加之术后早进食,有助于改善术后营养,利于早期恢复。早运动能减少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早期拔管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4.1 术前加强健康宣教及指导 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指导病情,以减轻思想负担,减少特护期间的恐惧心理。

  4.2 术后护理加强监护 控制心率,减低心肌氧耗,纠正心律失常,保证循环平稳,防止冠状动脉桥缺血,有效抗凝,防止血栓的形成。在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过程中限制肺过度通气,提倡使用低潮气量,病情允许时应及早拔除气管插管。预防褥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强调早期活动(在各种治疗通路拔除后,心脏力能允许情况下,尽早下地活动)。术后早期积极的康复锻炼,对改善心脏、肺、消化道功能很有帮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深静脉、肺动脉血栓形成[12]。

  4.3 冠心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各种重要器官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机体的应激反应差,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低下,使心脏对前后负荷的改变敏感,对快速输血输液的耐受差,易发生肺水肿[13],对这些特点在术后护理过程应有充分认识,并侧重地进行监测和保护工作。

  4.4 ICU内要医护协作密切配合 护士要将各种监护指标及时通知医师并正确、及时执行医嘱,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严格拔管指征,实现早期拔管。拔管后,更要严密观察各项指标,术后有潜在出血、心包填塞、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应予充分呼吸机支持再拔管。

【参考文献】
    [1] Quasha AL,Loeber N,Feeley TW,et a1.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are:a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nd late extubation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J].Anesthesiology,1980,52:135.

  [2] Manual of Perioperative Care in Cardiac Surgery.Third Edition.1 999 by Robe M.Bojar.

  [3] Plumer H,Markewitz A,Maroiac K,et al,Early extub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a propective clinical trial including patients at rist[J].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8,46(5):275.

  [4] 赵扬,陈振强,陈鑫,等,术前吸气锻炼预防冠脉搭桥术后肺部并发症[J].济南医学,2003,14(11):14-15.

  [5] Butler J,Chong GL,Baigfie BJ,et a1.Cyokine responses to cardiopulmonary bypass with membrane and bubble oxygenation[J].Ann Thorac Surg,1992,53(5):833-83 8.

  [6] Grbic JT,Mannick JA,Gough DB,et al,The role of prostagland E2 in immune sppression following injury[J].Ann Surg,1991,214(3):253-262.

  [7] Salden RN,Berkowitz DE.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the lung.In:Gravelee GP,Divis RF,Utlley JR.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iciples and practice Baltimore:Williams&wilkin,1993:468-485.

  [8] Shapira BA,Vender JS.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management.In:Kalplan JA.Cardiac Anesthesia 3ed.Philadepbia:Saunders,1993,106(1):26-32.

  [9] Robert Ranlissian,M R Amez Sal em,Ninos J Joseph,et a1.Hemdynarnic responses to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Auesth analg,1991,73:10-15.

  [10] Dong PQ.Postoperative pulmonary tissue changes following autogenous lung and artificial lung bypass:Comparative stady[J].Chin Med J,1993,106(1):26-29.

  [11] 汪天虎,韦华.早期呼吸训练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4):513-514.

  [12] 张仁尧,老年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3):168.

  [13] 王彩星,郜玉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25):2263.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系,山东 太原 030024;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