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9期

451名大学生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中的意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危机预防性辅导及干预的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压力生活事件问卷、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对49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重情、利他、坚韧变量既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可通过生活事件压力强度起间接作用。随和、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中的意义,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危机预防性辅导及干预的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压力生活事件问卷、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对49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重情、利他、坚韧变量既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可通过生活事件压力强度起间接作用。随和、爽直变量对心理健康只有直接作用,与生活事件无关。严谨、活跃变量对心理健康既无直接作用,也无间接作用。结论:不同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呈现差异,只有部分人格特质成为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中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心理健康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1]。生活、学习、社交、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新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代表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人格特质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带来压力的觉知[2]。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预防性辅导及干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湖北省四所高校学生总计495名为正式被试。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51份,回收率为91.1%,其中男生217名,女生234名。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压力生活事件问卷  自编问卷。参阅国内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的相关量表,提取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42个。要求被试根据自身情况,判断最近1个月每个项目发生的频次(1-没发生过,2-偶尔发生,3-经常发生)。若项目发生过,采用7点记分来评价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强度。从而计算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强度。

  1.2.2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  选取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量表由68个项目组成。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分5个等级记分。问卷有7个维度: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问卷各个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а均在0.80以上,重测信度为0.73~0.96[3]。

  1.2.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上的检出率最高。本研究从“症状自评量表”中选择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下的共23个题目,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从“0-从无”到“4-严重”分5个等级记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大学生压力生活事件的维度  对大学生压力生活事件的4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6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379%。剔除因素载荷较低和意义含糊的项目后,对剩余的36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出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生活压力、发展压力、社交压力和学习压力。4个因素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956%。问卷的各个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8以上。

  2.2  我国大学生抑郁、焦虑检出情况  调查显示,抑郁因子检出率为6.3%(28/451)。女生的检出率是60.8%,明显高于男生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1,P<0.01)。大一学生39名,占76.5%;大二学生1名,占2%;大三学生11名,占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0,P<0.05)。
   
  焦虑因子检出率为4.2%(19/451)。女生的检出率是64.7%,明显高于男生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6,P<0.01)。大一学生23人,占67.6%;大三学生11人,占32.4%;大二学生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没有超过2分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5)。

  2.3  大学生压力强度、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路径模型  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以压力强度为因变量,考察人格特质变量对它的回归效应。再分别以焦虑和抑郁为因变量,考察压力强度、人格特点对他们的回归效应。
   
  从表1看出,重情、利他和坚韧对压力强度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其中重情和利他的预测性较高,坚韧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随和、重情、利他和坚韧对焦虑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其中坚韧的预测性最高,且其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随和、重情、利他、坚韧和爽直对抑郁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坚韧的预测性最高,且其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所得到的路径系数,建立以下路径模型(见图1、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抑郁状态不仅受压力强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人格特质-随和、重情、利他、坚韧和爽直变量的影响。大学生感受的压力强度又受到重情、利他和坚韧变量的影响。在该模型中,重情和坚韧变量对抑郁状态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利他变量只是通过压力强度才对抑郁状态产生间接影响。随和和爽直变量对抑郁状态只有直接作用,与压力强度无关。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焦虑状态不仅受压力强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人格特质-随和、重情、利他、坚韧变量的影响。大学生感受的压力强度又受到重情、利他和坚韧变量的影响。在该模型中,利他和坚韧变量对抑郁状态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重情变量只是通过压力强度才对抑郁状态产生间接影响。随和变量对抑郁状态只有直接作用,与压力强度无关。

  表1  压力强度、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的多元回归分析表(略)

  *:表示P<0 .05,**:表示P< 0.01,***:表示P< 0.001。

  图1  压力强度、人格特点与抑郁的路径模型(略)

  图2  压力强度、人格特点与焦虑的路径模型(略)

  3  讨论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本研究中,大一学生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的检出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要面临新的生活挑战,如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社交范围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等。短期内的巨大生活变化则可能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女生在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的检出率上高于男生,提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女生心理特点有关。

  3.2  人格特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并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个体对生活事件带来挑战的觉知,即生活事件的压力强度,才是引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人格特质对压力强度的觉知有重要的影响[5]。因此,个体在生活事件刺激下感受到的压力强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同时压力强度又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因此个体在具体生活事件下主观感受到的压力强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同时压力强度又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压力强度作为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进入到模型中。这表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人格特质影响个体对压力强度的觉知,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在模型1和模型2中,重情、利他、爽直对生活事件的压力强度有预测作用,可做以下解释:(1)重情与压力强度。重情因子主要反应个体为人处世注重感情或利益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重情分高的大学生注重情感联系,敏感投入,与人交往时倾向于过多考虑对方感情,故而在具体事件解决时,易患得患失,给自己带来较多心理困扰。得分低的大学生坚持原则,注重理智,有利于积极应对生活事件挑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2)利他与压力强度。利他因子反映个体关注个人利益、势力自私的倾向。低分表明势力浮夸,自私虚假和不择手段。利他因子得分较高的大学生,易与他人产生冲突,体验到较多的不如意,且遇到困难时,较少得到他人的帮助,进而产生抑郁或焦虑的负性情绪。(3)坚韧与压力强度。坚韧因子主要反映个体坚定执着、努力进取的倾向。高分表明目标明确,坚定执着,踏实努力;低分表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和容易放弃。坚韧因子得分高的大学生,将学习、生活、发展中的挫折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动力,把挫折看做进步的机会,积极应对挫折,并最终解决问题,减少挫折带来的压力。
   
  从图1、图2看出,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偏低,说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中的7个因子、压力强度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他们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有以下的原因。一是量表本身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是王登峰等人根据人格大七理论制作。虽然大七因素理论考虑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点,但是其适用性还在不断的探讨过程中。许多关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都发现了除七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6]。二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人格特质、压力强度之外,还包括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压力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压力应对方式等,本研究未探讨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847-850.

  [2] 李惠民,翟景峰.大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66-168.

  [3] 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4] 陆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比分析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6): 74-77.

  [5] 陈建文,王滔.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4):72-74.

  [6]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1):92-99.


作者单位:湖北郧阳医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