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1期

中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性对照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广东省乐昌市第一中学初一两个班的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广东省乐昌市第一中学初一两个班的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表进行前后测量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  网络成瘾;干预性研究;中学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及Brenner的研究[2]显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而青少年对网络功能的认知程度对网络成瘾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性[3],因此,本研究参考前人研究结果,以Davis提出的网络成瘾模式的认知-行为模式(cognitive-behavior model)[4]的病因链中低自尊等非适应性认知、不适当的上网行为、社会孤立等为干预重点,期望能有效减少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省乐昌市第一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研究组47人(男32,女15),对照组48人(男30,女18)共计95人,平均年龄12.5岁,两组被试在各科成绩、授课老师等其他情况基本相同。

    1.2  方法

    1.2.1  从2008年1月1日至31日,干预共3次,每周1次,固定在周五上午第五节课进行,每次40 min。在研究组所在班级进行干预时,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

    1.2.2  每次干预分为理论观点传授部分和互动部分。三次干预的主题分别为“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在“自尊、自信”干预主题中,干预者讲授了家庭对于个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自尊和自信的内涵、其对于青少年的意义,不自信的负性影响;在互动环节中,让学生练习如何表扬、欣赏别人,如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并对在夸奖别人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培训。在“中学生压力应对”干预主题中,干预者讲述了压力的形成、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相关的心理应激源、压力曲线,并与学生讨论了个体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以及建设性的应对方式等。在“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干预主题中,干预者与学生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探讨了使用电脑的好处和坏处,电脑和网络成瘾的原因和表现,并介绍了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以及时间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1.2.3  采用问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2个班级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查。测查由研究者宣读指导语,集体施测,当场收回。

    1.2.4  测评工具  自编问卷内容涉及网络特性、健康的网络使用、不健康的网络使用、青少年自身特点与网络使用、时间管理、压力应对以及自信等26个题目;自尊量表(SES)[5];北大心理学系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IADI)。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问卷得分比较(表1)表1  两组在各问卷及量表中得分比较干预前后同组比较,*:P<0.05。

    仅后测数据中,研究组自编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对自编问卷按前后测进行配对t检验(t=2.781)的结果表明,仅研究组自编问卷前测得分显著低于该组后测得分(P<0.01)。对照组自编问卷前测得分与该组后测得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对自尊量表按照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研究组和对照组SES前测得分与该组后测得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对网络成瘾量表IADI按照前后测进行配对t检验,研究组和对照组IADI前测得分与该组后测得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2  自编问卷单项题目回答正确率的分析  将两组被试在自编问卷中单项题目的回答正确率进行比较得知,研究组在干预后答对率比干预前普遍提高,而对照组答对率普遍降低。选择题中,研究组答对率提高较多的有“网络空间所特有的三大特性(10.64%到29.79%)”、“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59.57%到80.85%)”,“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躯体症状(19.15%到37.17%)”、“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常见类型

    (19.15%到42.55%)”、“合理利用电脑和网络的方式(4.26%到44.68%)”、“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10.64%到42.55%)”等题目;在判断中,答对率前后测数据差异不大。对照组中,除个别题目答对率有所提高外,多数题目答对率均有降低。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分析,对照组在三个问卷得分上均无明显改变,而研究组在网络成瘾量表的得分有所下降,在自编问卷的得分增长更是有显著差异。自编问卷中,研究组前测得分略低于对照组,而后测得分却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可见,干预后,研究组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比对照组更加充实。多选题部分,涉及电脑和网络成瘾的原因、表现、使用常识等方面知识较多,干预后研究组得分提高明显。在关于“健康的网络使用”的主观问答题里,两组的前测问卷答案均内容简单,范围狭窄;对照组后测问卷该题答案变化不大,而研究组答案里包含了上网的情绪体验、上网用途、不适当使用的原因、健康使用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说明研究组开始了解和接受电脑和网络使用相关信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自尊量表中两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与本次干预的时间有关。自尊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内隐的概念,要在短期干预基础上实现量表得分显著差异的改变,是不太现实的。今后若能增加每周干预次数,逐步形成一些简单行为的改变,对切实提高学生自尊、自信更具有实际意义。在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方面,尽管两组差异也不显著,但研究组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将研究组IADI得分较高者作为“潜在成瘾个体”,并对IADI量表分维度进行前后测比较,尽管差异仍不显著,但“潜在成瘾个体”在行为指标,即上网重要性、上网时间延长、戒断症状三者上得分皆有降低,表明相关行为有所改变;而在情绪调节、负性影响、复发三个维度上得分没有降低。由于被试并非已“成瘾个体”,本身并未存在大的对生活的负性影响和反复戒断网络的行为,而短期内也不易改变个体的情绪调节。可见,此干预方法主要针对于改善个体的网络行为方面。

    在网络成瘾治疗与干预中,基于干预对象的网络依赖程度轻重不同,干预对象数目不同,干预内容也有所差异。如针对个体的,Hall&Parsons[6]的认知行为案例报告,杨国栋[7]对成瘾者的药物治疗等,还有杨彦平等[8]所作的团体治疗。而本次尝试性干预中,针对初中生这个“高危群体”,以班级为单位,对电脑网络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促进个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训练其学会恰当的压力应对,逐步纠正了学生不适当的电脑和网络使用行为,避免造成社会孤立,引发恶性循环,使网络成瘾的病理程度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黄芩.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8-99.

[2] 蔡春岚,李晓驷,董毅. 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57-158.

[3] 路英智,张勤峰. 网络成瘾现象[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68-469.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y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195.

[5] 汪向东. 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6] Hall AS,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23:312-327.

[7] 杨国栋,刘悦,方政华.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6例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37-39.

[8] 杨彦平,崔丽娟,赵鑫. 团体心理辅导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矫治中心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4,3:46-48.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粤北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2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