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4期

预防接种后群体性癔症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关键词】接种群体性癔症近年来,由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癔症反应逐年增多,个别已演变成难以处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免疫预防工作的开展和政府形象,增加了处理难度。如何预防群体性癔症反应的发生和控制,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为切实做好群体性癔症反应的防治,保护人民健康,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接种 群体性 癔症

  近年来,由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癔症反应逐年增多,个别已演变成难以处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免疫预防工作的开展和政府形象,增加了处理难度。如何预防群体性癔症反应的发生和控制,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为切实做好群体性癔症反应的防治,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现就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如下:

  1 群体性癔症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刺激因子的作用 免疫注射的每一个过程,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一个外界刺激,都会产生一些正常或非正常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在“扳机”的作用下,就会发作效仿,从而引起群体性癔症反应。

  1.2 首例患者的“扳机”作用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部分学生心理应激能力差或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便成了整个班级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症流行。

  1.3 发病儿童的心理及一些不良暗示作用 谢广中等曾对14个省发生的30起群体性癔症反应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6起发生在农村,发病年龄多在7~15岁,但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最为常见,且女性多于男性,共有5起因偶合其他疾病引起[1]。这是因为小学生心理、生理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首发病例和一些不良暗示的作用下,便相互感染,引起群体性癔症反应。如某起反应首例患者发生后,个别家长喊:“是不是打防疫针中毒了”,此类不良暗示导致其他学生和家长产生恐慌心理,为群体性癔症反应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1.4 一些不正确处理因素的渲染作用 ①行政领导的“好心”作用:事件发生后,各级领导出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愿望出发,过分关心事件的发展,给有关部门打招呼,并亲临现场指导处理,烘托了事件发生的氛围,造成事件扩大升级。②一些医疗机构处理不当,如对所有反应者收住入院,并给予输液、心电图、脑电图检查等及某些医生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如:这是××接种反应、打防疫针所致、中毒了等),加速了事件的扩大发展。③120、110等特种车辆的运输,烘托了周围的不良氛围,加速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④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1.5 社会上一些不满情绪的宣泄作用 某些基层干部或部门的不良行为或不法现象,既影响了政府形象,又破坏了干群关系。因计划免疫属政府行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群众宣泄各种不满情绪的导火索,造成事件扩大升级。

  1.6 家长的一些不良追偿心理作用 发生不良反应后,部分家长想通过此事得到高额赔偿,造成事件难以处理。

  1.7 组织接种机构的趋利作用 如安徽泗县接种甲肝疫苗事件,就是与组织者为了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未经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私自从外地购得疫苗,非法组织群体接种有关。

  1.8 专业人员自身不良因素的作用 由于部分计划免疫专业人员工作不细、责任心不强、禁忌证掌握不严、操作不规范、宣传报道不够及发生首例反应后处理不当等,造成群众不满情绪增加。如预防接种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这本是预防接种后正常规范的操作程序,由于工作人员未能及时解释清楚,就会给群众和家长造成是在销毁证据的误解。

  2 防范对策

  群众性癔症的诊断处理并不难,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应发生前往往有一定诱因,如晕针、恐惧、偶合其他疾病等,且以女性为首发病例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其次为精神障碍、运动障碍及视听觉障碍等;临床症状类似,暗示性强,反应发作间歇期短,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背离,即有的症状很重但无任何阳性体征;同疫苗同批号其他接种者无反应。治疗主要采取隔离分散及暗示疗法,必要时可使用安慰剂,一般预后较好,无后遗症。本起群体性癔症反应符合上述条件,预后较好。严格说来群体性癔症反应并不可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故卫生部已将其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做好预防尤为重要:①做好宣传,预防为主。进行群体性接种时,必须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章三十一条之规定进行审批,疫苗供应渠道合法。接种之前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告知儿童或家长接种什么疫苗,预防什么疾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及禁忌证等。②避免在学生紧张、饥饿、疲劳和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接种。③对学龄期儿童进行接种前,必须进行预检,严格掌握禁忌证,不得组织在学校集中接种,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④仔细观察,果断处理。特别是发生首例患者时,要仔细观察病情,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让患者脱离现场,严禁学生和群众围观,避免相互感染,尽量缩小反应面。医院首诊医生要熟悉预防接种反应处理程序,正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及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利的暗示,绝对不可将所有反应者收住入院,给予输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及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以免加速事件的扩大和发展。⑤杜绝使用120、110等特种运输工具,以减少恐惧氛围的影响。⑥尽量减少各级各类领导的参与,特别是行政领导。往往事件发生后,各级领导出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愿望出发,过分关心事件的发展,给有关部门打招呼或亲临现场指导处理,烘托了事件发生的氛围,造成事件扩大升级。⑦尽量避免新闻媒体的采访,因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缺乏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只注重事件的结果而不了解事件的性质,新闻报道难免出现误差并在群众中造成错误的舆论氛围,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⑧尽量采取就近隔离分散及暗示治疗的原则,一般会取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周 立.群发性癔症与疫苗接种的关系[J].中国计划免疫,2000,6(3):178.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章丘 250200

作者: 牛丽霞,陈士玉,李 静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