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第21卷第14期

电针结合行为疗法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治疗研究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B组仅给予常规心理行为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后同时进行电针治疗,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月一周2次,全疗程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应用Rutter行为量表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患儿的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确诊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3例,对照组(B组)30例;B组仅给予常规心理行为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后同时进行电针治疗,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月一周2次,全疗程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应用Rutter行为量表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患儿的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随访3~4年,记录复发情况。结果:A组患儿的行为能力改善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均好于B组(P<0.01),而且复发率低。结论:中西医结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关键词】  电针 行为疗法 攻击行为

  The study of useing electric acupuncture with western meditcine to trea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ANG Y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First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Jining 272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of useing electric acupuncture with western meditcine to trea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Method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ed group A(n=33) and control group B(n=30).Both groups had the sam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herapy.On the base of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electric acupuncture was used in the treated groups.Every patient would drink a decoction of medicinal ingredients.Both courses consist of twenty days.Repeated like this for 2~3 times.All pati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3~4 years.Results:Both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adaptive ability and the behavior ability in treated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one.Conclusion:Combined electric acupuncture with western meditcine to trea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could yield notable results.It's a highly effective methord with low recurrence and small side effect.

  【Key words】 Electric acupuncture;Behavioral therapy;Aggressive behavior

  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2个高峰。目前多以心理行为治疗及家庭综合干预为主,实际疗效差而且易于复发。我院于1998年9月~1999年12月应用中医结合心理行为疗法对63例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儿中,男47例、女16例,年龄3岁7个月~13岁。诊断标准[1]:具有以下三个方面心理问题:①攻击性行为和交往不良;②人际关系紧张;③学习适应性不良。将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平均年龄8.6岁;B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8.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两组均于就诊当天开始治疗。B组给予行为矫正疗法,即通过阳性和阴性的强化刺激增加适应行为和减少问题行为,疗程为6个月。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选用青岛产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辨证取穴,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个月一周2次,全疗程3个月。治疗结束后均由医生及家长共同合作进行心理行为干预1~2年。随访3~4年,平均3.6年,全部病例均信访来院,由专人进行综合评定,

  1.2.2 量表评定 治疗前后选用Rutter行为量表[2]对行为能力的改善进行评价。采用姚树桥等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估社会适应能力商数(ADQ),主要包括社会和(或)自制因子(SSF)、独立因子(IF)、认知因子(CF)等。

  1.2.3 中医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为:①肝元风动症:表现为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取百会、凤池、太冲等穴。②痰气郁结型: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语无伦次、喜怒无常、舌苔腻、脉弦滑。取百会、神门、心脾俞等穴。③ 痰火内扰症:气急好斗,坐立不宁,胸闷脘痞,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细弱。取中府、少商、太冲等穴。④脾虚肝亢症:津液不足,神弱憔悴,小便短赤,舌红无苔。取太溪、阴谷、风池等穴。各型在两组中的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

  1.2.4 评定标准 行为能力改善:显著:Rutter行为量表得分降13分以下或量表的减分>5分,临床症状消失。改善:行为评定表减分2~5分,临床症状减轻。无变化:行为评定表的减分<2分,临床症状无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则在分别测定后进行列表比较。

  1.2.5 数据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检验,疗效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行为能力改善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Rutter行为量表评分如表1,治疗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根据评定标准两组疗效比较如表2,A组显效率54.6%,总有效率90.9%;B组显效率23.3%,总有效率63.3%,对应数据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针灸与行为疗法相结合其效果远优于单独应用行为疗法。表1 治疗前后Rutter评分结果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

  2.2 社会适应能力改善 治疗前两组患儿ADQ评分及SSF、IF、CF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结果如表3,治疗A组和对照B组ADQ评分均在正常范围(105.5和105.8,P>0.05),在独立因子IF和认知因子CF方面B组高于A组(分别为 60.1和50.2,P<0.01;57.4和49.7 ,P<0.05),在社会/自制因子SSF评分方面,A组高于B组(55.1和39.9,P<0.05) 。表3 两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注:两组ADQ 比较,P>0.05;IF、CF、SSF 比较,P<0.05

  2.3 随访 B组经治疗好转的患儿复发率为58.9%,A组为20.1%。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复发患儿Rutter行为量表评分均加重至进行治疗前水平。

  3 讨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苦的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成人具有,在多数儿童身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研究显示,少部分儿童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都较低有关,但绝大多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并且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在教育孩子时缺乏严肃态度,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频繁的攻击性行为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3]。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4],必须加以矫正,目前多以应用心理行为治疗及家庭综合干预为主。引导孩子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逐渐转移其攻击性行为。

  心理行为治疗及家庭综合干预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初期疗效肯定,但长期疗效不佳,极易复发。本病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无专门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入"脏躁"、"躁动"及"癫狂"、"失聪"证。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阴阳平衡失调及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常。 本组辨证可将其分为肝元风动症、痰气郁结型、脾虚肝亢症、 痰火内扰症。癫狂二证,常与气血凝滞有关,故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候,适当选用活血化淤之要穴。用电针治疗进行刺激,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病情变化对穴位进行调整。理论基础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核心-经络。传统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经脉系统纵行的主干,有一定的通行路径;络脉是经脉分出细小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把人体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向外能反映疾病,向内能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人体经络沟通脏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同时,经络系统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身体健康。而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可能引起损粹性疾病。此时刺激相关经络的穴位,疏通经气,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恢复人体阴阳平衡。针灸有调和阴阳、扶止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5]。

  从治疗结果来看,B组患儿在治疗6个月后虽然疗效明确但仍存在较多的行为异常及社会适应不能,攻击性行为改善不明显。而A组患儿经Rutter量表测定其注意力、情绪稳定性、作业完成情况等改善显著,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在社会适应能力评估方面两组ADQ值无明显区别(P>0.05),但A组患儿SSF评分的上升表明个人取向性(包括行为自控力、个人习惯、有目的的主动性、注意力)、社会责任性(包括遵守社会规范及社会交往技能)的改善,IF、CF评分的下降间接反映了患儿社会行为计划性和理智性的加强以及注意力分散、不良行为的减少。

  对所有患儿随访3年以上,A组复发率远低于B组,且无一例发现副作用,充分说明针灸的良好疗效。

  总之,中医用于协助治疗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效果确切,复发率低,副作用小,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57-61.

  [2] 王玉凤.Rutter儿童行为问卷[S]∥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3] Tremblay R E,Loeber R,Gagnon C,et al.Disruptive boy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high fighting behavior patterns during junior elementary school [M].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91:71-89.

  [4] Grotpeter J,Crick N.Relational Aggression,Over Aggression and Friendship [M].Child development,1996:443-448.

  [5] 贺志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36-345.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山东 济宁 272011

作者: 庞隐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