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期综述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INTERNET
摘要: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1],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上世纪末开始在人类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的患病人数即将突破1亿大关。艾滋......

点击显示 收起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上世纪末开始在人类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蔓延。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500万,艾滋病的患病人数即将突破1亿大关。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的淋巴细胞以及其它免疫功能,使之发生全身多器官的不可恢复的病变。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它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并引起了全球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现就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艾滋病在中医文献中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记载,但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应归属于中医“温病”和“虚劳”的范畴。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有原因不明的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食欲不振、头痛、全身乏力、淋巴结肿大、出皮疹和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及恶性肿瘤。中医认为艾滋病的发病有内外两因,外因是感染温邪淫毒,内因是正气内伤,气血亏损。正虚邪实,温邪热毒横行,内窜五脏六腑,外犯皮毛肌肉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治疗艾滋病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早期以祛邪为主,中、后期以扶正为主。目前国内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尚处在理论探索和构思论证的阶段,实际临床治疗的经验不多,但从现有的一些临床研究来看,已显示出中医中药防治艾滋病的可能性和优势 [2]

1 病因病机

从祖国传统医学发病学及病因学理论来看,艾滋病属伏气温热病范围,为温热毒邪侵犯营血所致。故潜伏期较长,发病急骤,症见高热、斑疹、各种出血,或出现全身性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等,舌苔厚白或黄而腻或裂纹黄糙,脉象细数或洪实有力。由于艾滋病的病程很长,后期常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正相争,导致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亏虚,如肺脾气虚,运化失健,或脾肾阳虚,肾阴不足,精血双亏,气血双虚,故出现食欲减退,面色苍白,面肌枯燥失润无荣,咳嗽,气短懒言,心悸,倦怠乏力,便溏溲少等症状。又因艾滋病受伏气温毒之邪,每易灼伤津液,阴津亏损,气滞血瘀,瘀痰互阻所致本虚标实的局面,最终导致正气衰败,五脏气血阴精津液功能衰竭,阴阳离决(死亡)的结局。

按照中医理论,长期性生活紊乱者,必然使正气受损,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复感瘟邪淫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无力抗邪,内外合因,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就艾滋病的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5个方面的病因病机:(1)肺肾两虚:肺为娇脏,易受外邪,风热毒邪耗灼肺金,则肺阴亏虚,日久损及于肾;加之房劳过度,淫欲无度,耗伤肾阴,则肺肾之阴愈亏。(2)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瘟邪淫毒损伤正气,致气血亏虚,无以生化,脾胃失运,胃失受纳和腐熟水谷,则常发生腹泻、纳呆诸症。(3)脾肾两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瘟邪淫毒伤人日久,常可造成先天、后天均失养,气血阴阳俱损,则病势愈重,危及生命。(4)气虚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不畅,血脉痹阻。瘟邪淫毒损伤肺、脾、肾诸脏,首先损伤各脏之气,以致出现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瘀血阻滞,又反过来影响气血生化,出现气虚与血瘀的恶性循环。各脏腑之气亏损,则滋生痰、湿、寒、热等,与瘀血相搏,则渐生肿瘤。(5)窍闭痰蒙:疾病后期,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各种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邪热)聚积,正不胜邪,邪盛正衰,痰热邪毒内陷心包,蒙闭清窍,则出现本虚标实之危重情况 [3]

2 辨证论治

2.1 治疗原则 目前,多数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认为,艾滋病主要是多脏器病变,辨证多从气血阴阳亏虚和温病病变论治。艾滋病属于中医“温病”、“虚劳”等范畴。外因感染温热邪毒,侵及机体,内因正气受损,气血亏虚。内外因互为因果,感染日久,严重损害全身脏腑功能,造成恶性循环。本病的治疗原则着重在扶正固本、调理虚羸以及清疫败毒方面,早期扶正与祛邪并用,体质好者以祛邪为主,体质差者以扶正为主;中、晚期以扶正为主,单纯祛邪少用。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药理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效药物:如在扶正方面有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黄精、天冬、仙茅、仙灵脾、枸杞子、补骨脂、鹿茸、胎盘、刺五加、灵芝、首乌、玄参、茯苓等,这些药物能激发机体麻痹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淋巴细胞比例和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总数,修复细胞免疫缺损。在抑制艾滋病病毒生长方面有牛蒡子、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草、黄连、夏枯草、千里光、穿心莲、一见喜等。另外,针灸疗法能促进人体T细胞数量增加,从而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的能力。此外,食物疗法和气功疗法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4]

2.2 分证论治

2.2.1 急性感染期———体虚伴外感发热阶段 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初期多表现一系列体虚外感症状,如全身乏力,发热,盗汗,食少纳呆,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治法:扶正补虚,清热解毒。方药:养阴清肺汤合葳蕤汤加减(玉竹、白薇、桔梗、薄荷、淡豆豉、生地、麦冬、川贝母、元参、板蓝根、大青叶、银花、白芍、天竺黄、甘草)。针灸疗法:取穴选足三里、关元、大椎、合谷、风池。方中足三里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关元补益先天阴精,培补肾元;大椎振奋阳气,退热祛邪;合谷、风池祛风解表,以泄热毒之邪。兼肺气虚咳嗽者,加肺俞、列缺以润肺止咳;兼脾虚腹泻为主者,加天枢、脾俞以健脾止泻;精神抑郁者加肝俞、太冲以疏肝解郁;偏肾阴虚者加肾俞、太溪以滋补肾阴。

2.2.2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脏腑气血虚损证候(此期患者表现多样) (1)肺气阴两虚:症状:神疲乏力,纳食日减,语声低微,咳嗽气短,面色苍白或潮热盗汗,咳嗽少痰,五心烦热,舌质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方药:生脉散合清燥救肺汤或补肺汤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杏仁、川贝、黄芪、桑白皮、白术、茯苓、枇杷叶、紫草、马蔸铃、甘草)。针灸疗法:取穴选肺俞、膏肓、足三里、关元、大椎、列缺、太渊。方中肺俞益气滋肺,合膏肓扶正补虚;太渊培土生金,补增肺气;列缺祛痰止咳;足三里、关元培补先后天之本;大椎助阳益气以祛病邪。(2)脾虚湿阻:症状: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泻,脘闷腹胀或周身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治法:益气健脾,祛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仁、莲子肉、半夏、陈皮、砂仁、甘草)。针灸疗法:①取穴选足三里、脾俞、阳陵泉、天枢、中脘。方中足三里健脾和胃,配脾俞益气健脾以共调脾胃之功;阳陵泉利水渗湿,清利下焦;天枢调理大肠以止泻,中脘理气宽胸以消胀满。②艾灸法 [5] :穴位组成:天枢、阴陵泉、足三里、关元。治疗方法:施艾条灸。上午灸天枢、阴陵泉,下午灸足三里、关元,每次灸10min,共治疗15次。(3)肝郁气滞:症状:神疲乏力,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或烦躁,失眠梦多,低热,形体消瘦,两胁胀痛,大便溏泻或便秘,舌淡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宽胸理气。方药: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 [6] 。针灸疗法:取穴选肝俞、太冲、神门、膻中、足三里、天枢。方中肝俞疏肝解郁,配太冲以疏利气机;神门为心经原穴,以宁心安神,使失眠得止;膻中宽胸理气,肾俞滋补肾阴平肝逆,足三里调理脾胃使大便得调。(4)脾肾亏虚:症状: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泻,遗精阳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方药:补中益气汤合附桂八味丸加减(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附子、肉挂、当归)。针灸疗法:取穴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方中脾俞健脾益气,肾俞温补肾阳,合关元、足三里培补先后天之本。若偏于肾阳虚,加命门、关元、足三里,重用灸法以温补肾阳;若偏肾精不足加三阴交、太溪,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有养阴作用,合太溪以滋补肾精。(5)肝肾阴虚:症状: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消瘦,耳鸣,头晕目眩,两颧红赤,梦遗,精神抑郁,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药、山萸肉、鹿角胶、菟丝子、川牛膝、北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7] 。针灸疗法:取穴选太溪、太冲、肾俞、足三里、大椎。方中肾俞、足三里补益先后天之本;大椎振奋阳气以扶助正气,补益肾精;太溪滋补肾阴以平肝火;太冲疏肝平阳降火。(6)痰浊阻滞:症状:颈项、耳后或全身瘰疠渐增,按之坚硬,皮色不变,全身乏力,发热,胸肋胀痛,脘闷纳呆,口干,便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法:化痰降浊,滋阴清热。方药: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针灸疗法:取穴选天井、少海、足三里、大椎、肾俞、曲池。方中少海为手少阴合穴,降心火而化痰浊,配天井为治瘰疠病成方;大椎助阳益气,配曲池清热解毒;足三里健脾补益后天,配肾俞补肾、滋阴降火,以达扶正固本之功

作者: 周 燕 余陈欢 曹 迪等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