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3期中医中药

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2气候与用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气象治疗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观察、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作用的一般规律,探讨如何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候条件,进而利用气候条件来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祖国医学在很早就注意到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现就中医气象治疗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气候与发病

1.1 季节气候主病 一般来说,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与“风”相关的病证,如伤风、风温、风水、风疹等;夏季气候炎热,则多发生热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如温燥、凉燥及内燥证;冬天气候严寒,则易多发风寒、寒痹等证。

1.2 气候反常主病 气候反常包括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除易多发相应的季节病外,有时甚至可导致某种瘟疫流行。

2 气候与用药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不同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吴琨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所谓“岁气”,即指每年的气候变化,岁气每年都有变迁,每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不能与四季气候相违背。

2.1 指导用药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一论述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时令来选用药物的一般原则。“热无犯热”是指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寒无犯寒”指在寒冬季节,如无实热证,就不要随便使用寒药,或即使有热证,亦不宜用过寒之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它变证。

除经文明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的用药原则之外,笔者认为在长夏及金秋之际亦应注意“湿无犯湿”及“燥无犯燥”。湿为长夏之主所,湿气当令,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损,故此时不宜滥用甘寒滋腻、助湿留湿之品。燥乃秋之主气,燥气当令,万物由荣传枯,人之气机亦呈收敛之象,此时亦不宜滥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津伤血,变证丛生。

2.2 掌握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篇中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生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檗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用药时要根据四时的不同特性,选加相应的药物来顺应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会取得相得益彰、药半功倍之效。

3 气候与针灸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相当大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了天气的寒温晦明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这就为我们根据不同气候条件推测气血运行的部位及选用相应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一般来说,针刺的深度可视针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针感程度而定,但同时也要参考季节气候这一因素。《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亦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腠理开疏,人体之阳气也趋向浅层,故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腠理固密,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故针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说:“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说明春夏之季,气候温暖,人体阳气浮越于外,而阴气潜伏于内,在针刺时,应该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阴气所在之处,得气之后,然后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致密于外,阴气固藏于内,在运用针刺手法时,应该先浅刺皮毛部分阳气所在之处,然后沉手推向内入。这种手法,即所谓“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适应时令的针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 《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该篇还简捷地提出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井荥穴所在部位肌肉较浅薄,而经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较丰厚,究其实质,是阐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浅深部位与四时季节的寒热温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针刺时,要顺应四时之气来选择相应的穴位。

此外,在临床治疗时,还可逆着病性,利用与病性相反的气候条件进行治疗,即所谓“冬病夏治”的观点。笔者在临床上对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证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针灸治疗,常获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医气象治疗学是一门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有待进一步探索、整理与发展。

作者单位:518133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24)

(编辑松 石)

作者: 王祚邦周晓荣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